歐陽脩的寬如大海的格局,打開了千古士人的憂國憂民的另一種可能。〈醉翁亭記〉告訴我們:心懷人民的知識份子,可以盡力創造人民快樂,並且因為人們的快樂,感到雙重性的快樂:一方面是樂其所樂,一方面是實踐自我的創作性。而實踐快樂的能力,來自格局――有好的格局方能正確布局,並且帶來更好的結局。
孟嘗君本來因故差點被棄養,但卻養成了他的憂患意識,懂得為自己舖後路。他能養士三千,善用人才,都是隱隱然感到生命無情的威脅,更謹慎的去創造意義,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不安為其定錨,反而能在載浮載沉的大海裡,穩健的前行,也教會我們不安的意義。
「完成大我」並不是唱高調。〈出師表〉就是一封放下小我,成就大我的信,不只是寫給劉禪,而是寫給每一個正拘執小我的人,輕聲提醒:人可以不只是一滴水珠,當我們捨棄小我,成就大我,也可以從一滴水珠裡看見整片海洋。
〈陳情表〉可以看到李密與祖母間濃厚的牽絆,看到李密的幸福感並不只是被疼愛、被照顧;對他來說,真正的幸福感是:讓此生最疼愛他的人也能擁有幸福。為此,他可以放下仕宦、放下功名的追求,見證李密的高尚品格。
〈勸學〉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篇首,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學習」是優化人生的最好方式,幫助我們用更好的方式去創作每個當下,讓生活精彩可期。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真跡,雖已失傳,但通過文字的解讀與摹本的巧似,我們還是可以藉以想像,在歷史中,那個大喜大悲真性情的一介名士,在那麼灰色的時代,努力燃起生命之火的王羲之。
老子用一種溫柔的口吻,以百谷王、水與辯證,告訴我們:世界從來沒有辜負了我們,打破比較、打破固執、打破偏見,格局就會打開,看見了世界的廣闊,也才能知道自我生命的價值。
謝道韞的人生從閃亮的少女時代,至哀樂中年,最後獨居中仍見風雅。她天生慧黠,能以直面面對平庸的丈夫造成的婚姻不偕,又在孫恩之亂時家破人亡,但她以聰敏捍衛自己的風骨,然後美,就留在每個柳絮紛飛的時光。
庖丁善宰牛,且技巧極為高明,原因不只是對事物瞭解透澈,而是能「得心」以「應手」,不會妄自硬碰硬,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順應是非和矛盾的間隙,以通透的智慧自如其中,方能逍遙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