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美學密碼:道家如何看世界?(二)

美,超越感官經驗,不在於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而是心靈的深刻感受。唯有掙脫長久禁錮心靈的牢籠,虛心、放下,才能得見天地大美。
美,超越感官經驗,不在於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而是心靈的深刻感受。唯有掙脫長久禁錮心靈的牢籠,虛心、放下,才能得見天地大美。
莊子筆下的宇宙,是超越感官的宇宙視域,豐富、壯麗、無窮無盡。他讓我們感受到宇宙的廣袤,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而更狹小的,是我們的心靈被個人知見所限制的狹隘。想要「遊心於無窮」,要先突破個人狹隘的知見。如果無法虛空其心、打開心知,就會失去看見大美的可能。
在這個焦慮如影隨形的時代,人們無時無刻都在尋找內心的平靜。安心,或許是最強的超能力。孔子曾指點我們,個人先真誠、誠實的捫「心」自問,然後再以內心的「安不安?」作為行為的判準。如果覺得心是安的,就堅定前行;如果此時的答案,心是不安的,就要重作檢討。
魏晉名士的放浪形骸,是一種「痛→悟→達」的不得已而為之,阮籍、嵇康是其中最負盛名者。放浪形骸可以視為「名、實之辨」的外核,對於批判當局「藉名教為『名』行誅殺之『實』」具有保護色。不過,不願出仕,終究成為嵇康以生命作為代價的堅持。
《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故事,是我們從小到大所耳熟能詳的;但是一個努力不懈、人定勝天的寓言,為什麼會收錄在思想系統近於道家的《列子》裡呢?這就很值得後人玩味了。其實《列子》所要昭示的,是一種不同境界、不同工夫論的位階。
很多人誤解了護法,常説某某人有護法護持,其實,護法護的是法,不是護人。
所護持之人若成就佛道則護法亦有功德,若此人背離正道而行邪道,護法不僅沒功德,還會被連累。
在目前AI方興未艾的時代,學習傳統文化的經典是否還有意義呢?實則儒釋道的經典,在AI時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提供「成德」的資源與指引,讓我們的內心有根有芽,這樣,我們的主體生命才能自我覺醒與自我化育。
在過去數千年的中國思想發展歷程中,思想建構與哲學理論不是以現代化學術的知識論樣貌呈現,不直接說理,也不重視語文知解系統;思想家多是將哲理鎔鑄於文學、語錄、經學、美學中,譬如《莊子》便是結合文學、美學與哲學的最佳代表。因此,文、史、哲合一的中國思想發展,有著深難的極高門檻,需要有心人深入探索。
魏晉名士處亂世,不得已而以一種放浪形骸、「風流飄蕩無所著」的生命情調,「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地展現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風貌。實則背後蘊藏著無限辛酸。
我們對儒家君子的想像,僅停留在安貧樂道嗎?儒家君子如何「素富貴,行乎富貴」?「富而好禮」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命境界?讓我們通過重溫《論語》中的一段精彩對話,來解答上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