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處亂世,不得已而以一種放浪形骸、「風流飄蕩無所著」的生命情調,「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地展現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風貌。實則背後蘊藏著無限辛酸。
我們對儒家君子的想像,僅停留在安貧樂道嗎?儒家君子如何「素富貴,行乎富貴」?「富而好禮」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命境界?讓我們通過重溫《論語》中的一段精彩對話,來解答上述的問題。
「知覺」與「情感」的本質區分:吸毒的人不在乎「知覺」是真是假?他在乎的是「情感」的快不快樂、痛不痛苦?所以透過指證「知覺之虛幻性」,來證明眾生貪嗔癡之「情感的虛妄性」,對沉迷於幻境而無法自拔的人,是無意義的。因為他早知那只是幻覺幻境!所以不是消除地獄,就等於天堂,那是一種品格力量的德行。
杜子春所經歷的人性試煉或可類比於《舊約聖經》的〈約伯記〉,可以視為唐人傳奇版的道教煉丹成仙之「約伯記」。杜子春傳奇印證了「知覺」與「情感」的本質區分。知覺對象可以是道教煉丹之幻覺幻相幻境,但情感仍有可能是真的,正所謂「假戲真做」,戲是假的,情感卻是真的。明知人生如戲如夢如幻,但仍有入戲太深,不覺真情流露的一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已經認識到個體的有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所以致力於打開一個可以窺看天地宇宙無限性的視窗。他以「心、氣合一」的精神超越,遊心於無窮,突破有限形體的限制和物質形象的束縛,讓人們放下對生命「現象」的執著,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境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已經認識到個體的有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所以致力於打開一個可以窺看天地宇宙無限性的視窗。他以「心、氣合一」的精神超越,遊心於無窮,突破有限形體的限制和物質形象的束縛,讓人們放下對生命「現象」的執著,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境界。
王陽明曾經寫過一篇〈訓蒙大意〉,關懷道德教育必須向下紮根。他以結合玩樂的詩禮遊戲,讓活潑好動的孩童在遊戲中濡染於禮教,以「寓教於樂」的潛移默化方式陶養性情,是我國在十五世紀就已經體現出現代化教育精神的孤明先發。
中國哲學發展很重視「名/實」之辨,要求名實相符,譬如劉劭的《人物志》便是為了糾正政治人才名實不符的流弊,而論列天下百行殊類,以便於設官分職。其實不論選拔人才或從事各行各業,都要循名責實、綜核名實,要使名繫於實,才不會形成劣幣逐良幣、無法適才適任的社會問題。
一般人對於漢代突出天、人之間具有「類比聯繫」關係的「天人同構」義理模式,往往給予迷信的負面評價;但其實漢儒董仲舒所說的「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和今人所說的「吸引力法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中深蘊漢代哲學德治教化的理想。
家人卦是順著生命成長的常道,適時將家人間天賦自然的和樂過渡到秉心靈自覺去彼此無私相愛;家人四卦中屬於變格的睽卦則有一點重要的新意,就是可以有一個藉著衝突的機緣,刺激人心的覺醒,去進行生命間的反省溝通,以化解誤會,增進了解,恢復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