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閑情賦〉:用我的錯愛,換一場煙花絢爛

陶淵明的〈閑情賦〉被蕭統評為「白璧微瑕」,主要是文中大膽的靈肉想像,和對愛情失魂落魄、絕望的描寫,和陶淵明田園詩人風格,差異太大。但這個差異正好顯示陶文的多樣性,十願的綺情和文末的抒懷,可看出他對愛情的信仰、毀壞和悵然,值得一讀。
陶淵明〈閑情賦〉:用我的錯愛,換一場煙花絢爛

閑情賦〉是一篇千古無二的「情書」佳作,田園詩人陶淵明一反恬淡的風格,以豔情寫法,贈給魂牽夢縈的絕色佳人。文中幻想與她形影不離,甚至幻化成貼身的日常用物,只求能依附在佳人身上。靈肉皆寫,言不盡意,除了對情慾的渴盼,也深藏對愛的委屈,對情的執著,纏綿悱惻,古今無雙。全賦沿用比興手法,繚繞戀慕的情思,逐層生發,詞藻華麗。由外而內:寫出美女的姿色,品德和雅趣;還能進一步以「十願」坦露自己的慾望與深情;文末進而書寫因絕望,只能放下的徒然與傷感,美若欣賞完一場絢麗的煙花。

給一個只有謎面,卻永不知謎底的情人

本賦的寫作時間和對象至今仍是一個謎:一說是陶淵明十九歲時所作,給少不更事時暗戀的女子;二是陶淵明大約三十歲的時候,元配去世,續娶翟氏,新婚燕爾,遂以翟氏為原型進行的創作;三是陶淵明歸隱後的作品,並以此懷念元配。

其實,不論何時,不論何人,愛情會讓人戴上玫瑰色的眼鏡,所思,所見,也難保不是一己的偏見與幻想。把〈閑情賦〉當歷史資料來知人論事,不如用來理解陶淵明對「愛情課題」的真正感受。

陶淵明〈閑情賦〉:用我的錯愛,換一場煙花絢爛

在這篇賦裡,聰明如陶淵明,也不能豁免於愛的盲目,將自己想像的美好,全然灌注在對方身上,因而為伊傾慕,為伊發狂。
然而,「美好」永遠不在真實面,而在想像面。並且還有一條「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的前提,教會我們越美麗的東西,有時竟越不可碰。陶淵明對這個前提,顯然深以為戒。

正因自身的不足與陰暗,在現實中永難安頓,所以〈閑情賦〉的窈窕淑女,其實是陶淵明自己的內在渴望,與其說人是對戀愛抱持期待,不如說是對投射對象抱持期待――希望對方可以是那個你很難成為,又迫切想成為的樣態。並且,一定要在現實面前永不可得,才能保持最純潔的幻想。
心裡有著潔癖的陶淵明,生在沒落的仕宦家庭,八歲父親早逝,十二歲庶母也亡故,家貧難繼,想要維持生活的體面,卻又不堪吏途的險惡,美麗的世界終究是幻想來的。

陶淵明本來就是幻想大師,〈桃花源記〉,是東晉亂世絕美的烏托邦,而〈閑情賦〉就是他最抒情的自我投射,最內在的情感療癒。
所以陶淵明何時寫〈閑情賦〉,不那麼重要,因為戀愛腦從來不因年紀而變得靈光;寫的是誰,更不重要,因為戀愛的對象,都是投射。更激烈一點的說法是,跟對方的本質不全然有關――夾帶幻想的美麗錯誤,往往才是愛情的真相。

說不出、鯁在喉,方是最深重的愛情

陶淵明〈閑情賦〉包含序文與正文兩部份。

傳統價值裡表彰男性氣概,男人對愛情的全然投降,是不被認可的。
為了避免外在眼光對一個真情男子的蔑視,他在序文表明只是仿張衡的〈定情賦〉與蔡邕的〈靜情賦〉而作,目的在摒棄辭藻、以恬淡澹泊的心境,將自己從功名場裡的解放、安定下來。又說,儘管「始則蕩以思慮」,而心念流於歪邪或墜於低鄙,但寫作幫他「而終歸閑正」。希望通過這篇創作,可以「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還說,作此類情賦並非自己首創,平日閒居里巷深園,閑暇之餘重提筆墨,作此情賦,「染翰為之」,雖寫得不算滿意,但希望能「不謬作者之意」。

陶淵明〈閑情賦〉:用我的錯愛,換一場煙花絢爛

實際上,這是給在愛情裡迷失的自我,安上一個冠冕堂皇的帽子,「助於諷喻時弊、勸諫君主」本來就是場面話;另,又專指本文只是致敬前人的遊戲之作,想把深情的標籤剝除――但實際上,這官樣的藉口,也有可能是為了轉移內在的焦慮吧?

序言中寫得看似「逢人只說的七分話」,是可以拆解的,這些官樣文字,不過是武裝真心的盔甲和面具,但真正「未可全拋的一片心」,全藏在序文的內裡。
其實哪一篇真情動人詩文,不是送出自己的真心?
這個不能和盤托出的愛情故事,是美麗的禁忌,只有序的隱遁現實,方能通過文學體裁,當作夢的搖籃,才可深刻的檢視自己的傷痕,理解創作的意義。

原來〈閑情賦〉根本不是餘興之作,是療傷止痛,是闡述自己如何對愛投降,不能自已。

時清時嬈的夢幻佳人

賦的內容可以分三部份。

一開始,陶淵明,極力鋪成一位外貌豔麗,品格高尚,內心世界豐富而舉止優雅的情人,這位佳人風姿瑰麗飄逸,秀麗絕倫,美貌傾城傾國、絕艷殊色,美人之名不脛而走;她也具有「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的高貴,與「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的氣質。在陶淵明眼中,她簡直美得不費吹灰之力。

而且她彈奏樂曲極美,「激清音以感余」引發詩人愛慕之心,坐在大紅幃帳中,纖長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舞動雪白的手腕使人目眩神迷。秋波流動,朱唇含笑。時而仰面望天,時而低頭催弦,神情嫵媚,舉止柔美。清越樂聲使人心動,渴望與她結下山盟海誓,卻又怕被拒絕,要讓青鳥送我的信辭,一瞬間神魂已經不知轉了多少回,落得「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暗戀卻說不出口的苦,溢於言表。

每種語句,都寫一種患得患失的真情

第二部分就是著名的十願,陶淵明講了十個願望,通過幻想,表達作者與美女朝夕相隨的願望。文中作者一口氣陳述了十種設想,希望自己化為美女身旁的衣領、衣帶、髮膏、眉黛、莞席、絲履、夜燭、晝影、竹扇、桐琴等:


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願在髮而為澤,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
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於華妝!
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
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
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
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願在竹而為扇,含淒飆於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
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願化作她的衣領,聞她頸上的香氣!願化作她的衣帶,環抱她的纖腰!願化作她的髮油,滋潤她的秀髮!願作她的眉黛,隨她秋波流轉!願作藺席,使柔弱的她有地可席!願成素履,包覆她的秀足行走各地!願在白天成為她的影子!願在黑夜成為她的燭光!願作她手中的扇子,替她搧風!願作她膝上的撫琴,讓她奏響身體!

可是衣服會褪去,衣帶會換新,髮油、妝黛會隨水洗卸、藺席會換季、素履會脫、影子會遮擋、燭光會滅、秋扇會見捐、琴聲會輟音。
「十願十悲」的鋪陳,每一種都是緊貼的胴體幻想,都是靈魂的脣齒相依,文中情與色的拿捏,豔而不蕩,浮而不浪,但一個接一個的許願,再一個接一個的失望,宵離之歎、脫故之悲、毀妝之痛、求見之難、委棄之怨,使詩人體認到形影相依之難。

戀愛的患得患失,導致總總孤獨丶寂寞、憂慮、思念和煩悶的心理狀態,心情也愈來愈強烈。
但這綺情又悵然的十願,使陶淵明的〈閑情賦〉成為千古絕唱。但其實十願之外,最後一部分「放棄的美麗淚水」並不遜於十願的美。

能偎孤獨,孤獨便不孤獨

由於發了十願的幻想,皆不得長相廝守,便有了「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的苦悶。
愛情不如意,徒然一廂情願,為情所困的心情,卻不能道與人知。只能緩緩散步在四月木蘭花盛開的青松之境,乘蔭休息。陶淵明想著,這麼美好的景色,若是與心儀的人相遇了,該又驚又喜吧?

冀有所遇,可惜終無所見,希望化為泡影。
散步結束的回家路上,行進間,看著葉子離枝簌簌而下,紅日熊熊地燒入地平,一直到明月透出雲端,但見孤鳥獨獸,更加觸景傷懷。想重溫夢境,卻遲遲無法溫習,像泛舟的人失落了槳,登山的人失去了攀緣的索。

陶淵明〈閑情賦〉:用我的錯愛,換一場煙花絢爛

回到家後,畢昴二宿(畢星、昂星:位在西邊的星宿)的星光,將房間內照得透亮,北風大作,愈加清醒了失眠的人。於是起身著衣等待天明,雞鳴之前,石階上重重冷霜晶瑩,笛聲清嘹憂鬱的聲音遠處盪揚,使他疑心想念的人,就在那裡--想託行雲傳達情意,無奈「行雲逝而無語,時奄奄而就過」,意識到愛情已遙不可及,於是迎風而立,希望清風能掃去失眠的疲累,將情思付之退潮的流水。

不屬於的愛情徒然留在創作就好,不想如〈鄭風.蔓草〉中那樣的愛情私會,而盼望〈詩經·召南〉留下的、合乎正道的倫理。
將美好的理想寄托於無窮盡的遠方,學著放下釋懷,看淡愛情,既然孤獨是人生必然,何不從此在八荒空遐外休憩流連,安之若素。

陶淵明的不執著,其實是一種深情的執著,因為求不得苦,於是忍受痛苦,以眷戀去依偎孤單,兩相作伴,以此悲懷。

雖在現實裝睡,閑情賦卻是他對夢境較真

一般人對愛情頂多只能享受折磨,但陶淵明的〈閑情賦〉卻將愛情寫成一種創造。
通觀全賦,總體來講作者的情調是低沉、消極的,即是「十願」,也把那股火一般的情感深深壓抑,以悲觀的情緒來淡化。末幾節更是將其消解至無,詩人之心仍然回復為一汪死水。

這篇賦結構新穎,想像豐富,辭句清麗,靈活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其中的十願表現出極大的創造性,也確如陶自序所言,蕩除漢賦的著意鋪排、堆砌辭藻、用語生澀的積弊,清新自然,因此被人們久誦不衰。

不過也可以說,陶淵明本來就是直面情感的詩人,對於自己感情上的淪陷,他一面快樂地妄想,也一面憂傷地止血。
〈閑情賦〉其實是失戀的長途跋涉,終於抵達終點時,漫開的不再是玫瑰色的光景,而是真正純然的透明。
自此,他將十願裡愛如何支離破碎,變得完整。精神內部的危機,通過寫,完成了對愛本質的叩問,也寫下了自我的療癒。

黃承達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