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
文中是劉元卿一些關於心性與形體的寓言故事。用以闡明人往往會「受惑於形」而表現出蠢昧行為,有時則是「心性有意不作為」而造成了墮落。是「寓莊於諧」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成語專區
「反璞歸真」是希望我們放下世俗的外象與修飾,復歸人的純樸本質,回到天然、自然、原來的樣子。這樣才能「無待」地獲得內心的自然喜樂,不受外相羈絆與侷限。
「抱薪救火」的例子自古以來比比皆是。尤在戰國時期,各國間彼此兼併攻伐不止、民不聊生。 四分五裂的諸侯,有的為了避免被攻打而締結盟約,有的為掠奪他國土地而發動戰爭,導致一些戰敗國為求止戰而割地求和,但是這種抱薪救火的做法,最終難免走向覆亡一途。
我國眾多節慶中,最為「張燈結綵」慶祝的就是元宵節。《三國演義》中有段敘述官府燃放燈火,要求民眾張燈結綵歡慶元宵的情節:「 今值元宵令節 , 不可不放燈火 ,以示太平氣象。…… 告諭城內居民 , 盡張燈結彩,慶賞佳節 。」最為傳神。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新的一年開始了,萬象迎新。這是一句深富文化內涵的用語。《易經》的〈乾〉卦卦辭說:「元亨利貞」。「元」是「善之長」,蘊蓄一切的美好在其中,所以也就成為後來國人喜愛的吉祥語。
「奴顏婢膝」這句成語,出自宋代忠臣陳仲微在宋末劣勢中,上書規勸宋度宗的一段話。後來羅貫中亦在《三國演義》中,用作罵人、而且罵得精采入骨的一段情節。文中字字鏗鏘!讓人擊節讚賞!並反躬自省。
「懸梁刺股」是東漢孫敬、戰國蘇秦發憤苦讀向上的故事。如此情景在現今社會中恐不復見;但抱持相同精神,用不同的方式鞭策自己、刻苦努力的人,相信都可以獲得不同人生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