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酒話

歐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從歷史上看,古代文人騷客似乎都離不開酒,既可以助興,也可以澆愁。詩仙李白便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女詞人李清照也經常沉醉酒鄉。不過啊,酒飲微醺,淺酌適量,可以怡情,又有墨水靈感,才是中庸之道。
也是酒話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仁宗時,北宋王朝出兵西夏三次皆敗,朝廷動盪小人當道,仁宗罷呂夷簡,啟用范仲淹為相,開始「慶曆新政」改革澄清吏治,保守派朝臣製造朋黨流言陷害范仲淹等人,仁宗心志動搖,對改革失去信心,一年四個月的新政最後宣告失敗,主張新政的人等,如韓琦、富弼、歐陽修、范仲淹全被下放貶官,歐陽修貶降為滁州太守。

滁州乃今安徽境內,琅琊山有一僧名智僊(仙)於山中建亭,有清澈泉水名釀泉,自山峰間流洩而下,涼亭位於溪水之上,林中樹木茂密景色優美,歐陽修常約友人至此飲酒,因酒量不佳飲少輒醉,故自號醉翁,寫下千古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從此醉翁亭與琅琊山的山水大大聞名於世,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爲中國四大名亭。
這成為後人經典的抒情散文,那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幾乎人人都能朗讀上口。
歐陽修身為父母官,樂見當地百姓扶老攜幼前來遊玩,品山林之美,令人忘卻憂愁,自得沈醉安然其中,可惜原本縱情山水景緻風雅之詞,到了後代竟然變了味,醉翁之意不在酒,竟淪為沾染酒色財氣,成為貪圖美色別有用心的詞意。

可以助興,也可以澆愁

也是酒話

由歷史上來看,古代文人騷客似乎都離不開酒。酒,這個助興澆愁的飲品,不知何時走入人間,人類新石器時代發明了陶製品,才有了釀酒的工具,上古祭祀典禮中,酒便已經存在,是拿來祭天地宗廟的獻品。考古學家在山東濟南一帶,發現龍山黑陶文化,出土了大量酒器,龍山約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年的夏朝,實物證明當時已有酒文化,大多是經自然發酵而成的果子酒,中國古代的酒又稱「醴」,皆是甜酒。
水果釀酒加入了冰糖,的確很好入口,一般以果物製作,酒精濃度不高又甘甜,故引人喜愛,古代男女老少皆飲,是否因為當時釀酒技術粗糙,加上酒精濃度低關係,那時候的一升酒,也許只有幾瓶啤酒的酒精濃度吧,才有千杯不醉的形容詞,不然要如何消受?

酒這東西到底是誰發明的,已不可考,先秦時期出現了麯法釀酒,漢代以後發展了制麯技術,有了穀物糖化的酒,應該多是濁酒。據說元朝時,由歐洲引入蒸餾酒的方法,自此傳統的釀酒工藝,才有了高度穀物蒸餾酒,酒精濃度嚇人,之後因酒誤事者不少,傷了肝又傷心,令人又愛又恨,可見文明實在未必好事。

莫使金樽空對月

西漢時候,富豪卓王孫之女文君新寡,被文采洋溢的司馬相如吸引,一曲鳳求凰琴音所動,夜奔相如,二人相偕悄悄私奔,因生活無源,盡賣車騎換酒舍,在蜀郡臨邛縣開了一家小酒館維生,文君拋頭露面當爐賣酒,司馬相如在旁與保傭雜作,滌器於市,二人故事成後世佳話,之後司馬相如的才華被即位的漢武帝所賞識,終成漢賦四大家之一。

唐代詩仙李白,所謂「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嗜酒如命的背後,究竟有多少對現實的無奈,李白終生與科舉無緣,即使才高八斗,竟連應考資格都沒有,還好娶到的兩任妻子,都是出自宰相之家的白富美,還曾經一度入贅,不然要如何能夠任意瀟灑於江湖,到處遊山玩水痛快喝酒作樂?
李白自少時習劍擅弓射,早年到處遊歷,江湖歲月行俠仗義,曾經一年之間花掉三十餘萬金,這何止是千金散盡?雖然他自己說:「夫唯重義,駿馬不勞鞭。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即使到三十多歲之後他才名遠播,但照他不羈性子,潤筆費畢竟有限,於一般人那可是坐吃山空坐困愁城啊!

李白過了四十歲,終於在天寶年間奉詔入京,出任翰林供奉,原以為可以大展仕途,沒想到因為作了一首清平調,據說得罪了高力士,不容於當權,雖有人評斷此事為杜撰的稗官野史,想來李白的個性,怎會習慣朝堂阿諛奉承風氣,與政局的詭譎,最終只能辭官,雖然玄宗賜金放他歸去,不到三年的長安仕途如一夢,月下獨自痛飲狂歌且舞以釋懷,寫下了——月下獨酌,酒力揮灑之下,落筆好不快意。
晚年的李白,投奔他當塗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同年以六十一歲亡故,死因眾說紛紜,其中一個最為後人所廣傳且深信的說法是,李白醉酒後欲往水中去撈月,沒想竟踉蹌失足落水,因而成仙去,留給後世一個獨一無二的俠客酒仙李白,他大概算是古來最瀟灑,也最愛喝酒,以酒釀詩狷狂的大詩人吧!

也是酒話

月下獨酌

宋代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詩中也常有女子飲酒情懷的描寫,她的創作靈感很多亦來自酒,早期作品——如夢令〉中「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風雨夜酒喝多了,次日晨起頭還昏著酒意未消,與捲簾侍女的問答。
尤其到了北宋末年靖康恥後,她歷經戰亂流離,夫趙明誠死後,二婚所遇非良人,中晚年孑然一身境域淒涼,更是經常沉醉酒鄉,靠酒來抒發自己的鬱鬱心情,一醉解千愁,醒來愁依舊。

酒飲微醺,淺酌適量

也是酒話

明代施耐庵的章回小說——《水滸傳》中的故事,其中描述的好漢人物,應該都不如武松打虎,令人來得印象深刻又心驚佩服吧!
話說武松回鄉尋兄,路過景陽崗附近小酒舖,見一招旗上有「三碗不過岡」字,好漢貪杯不聽店家勸,把透瓶香竟當一般酒吃,連喝了十八碗下肚,酩酊大醉過崗,果真遇上大蟲,嚇出一身冷汗,哨棒打在樹上折斷成兩截,只得赤手空拳,使盡了生平力氣用力揮拳亂踢,終打趴吊睛白額老虎。
如果沒有酒來壯膽,腦袋清醒的武松,見虎也是要魂飛魄散,拔腿逃之夭夭的吧!如果沒喝酒,相信就沒有如此打虎大業,廣泛流傳至今了。

《水滸傳》此章來由,另有一説,姑且聽之。話說作者施耐庵,當時撰文累了去散步,眼見一武姓莊丁,打跑樹下睡覺的黃狗,突然靈機一動,把黃狗放大改為兇惡大蟲,莊丁寫成了打虎英雄好漢,哈!如果為真,這劇情⋯⋯可真夠猛的!

也許藉酒真的可以抒發豪氣萬千,或排解心中愁悶,心情暢快以酒慶祝之,心裡不痛快,更要一喝共消萬古愁,飲酒文化演變至今,走入日常生活中,由喝酒看人酒品,黃湯一下肚,有些人就借酒撒氣胡來,觥籌交錯起坐喧譁亂成一團,都令人頭痛,酒可助興亦容易亂性,淺酌適量就好,菜根譚有云:「花看半開,酒飲微醺。」如此既可怡情,又有墨水靈感,方是中庸之道。

李淑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