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先民遺留最早的詩類總集,它的的產生,未必是先民對於詩類具有明確的創作意識,而大抵是與勞動需求、表達衝動、儀式行為有關。
豆腐是平日再家常不過的食材,明代景泰十才子的蘇平,在〈詠豆腐詩〉中透過對「淮南王術」傳說神話的系聯,琢磨豆腐製作技術與過程的刻畫,以反應僧道修行者能識味豆腐滋味的純粹之心
世道充斥著詭詐與算計,內有奸邪,外有夷狄,不難於理解龔開筆下「中山出遊」的鍾馗、小妹何以抑鬱寡歡?且經行之處皆荒蕪。龔開正是藉由鍾馗一行刻畫自身舉目悲涼的心緒,以及對澄清寰宇、匡正世道的殷切期盼。
鍾馗是我國鬼文化發展中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自宋代以來就頻頻現身於年節慶典,甚至成為孩童手中的玩具,而文士也屢屢通過文化想像,傳達個人情志。如宋元之際龔開的〈中山出遊圖〉與〈自題中山出遊圖〉詩作,便是藉由圖像與文字的互補,譜寫出內心的哀愁與想望。
薏仁是一種用途多樣,冷熱皆宜,特別符合現代人講求「食養」的食材。可是相較於魚、肉等美食,它卻顯得平淡無奇。這也像極了內蘊光華、卻飽受現實打擊的陸游。陸游有一首〈薏苡〉詩,正道盡了詩人心中這樣的辛酸與淒楚。
蘇軾的〈豬肉頌〉所顯示的是一種自我建構的過程,從「自熟」、「自美」的自省,到自我品格的「好」,最後盡情在我,以「自家」品味的獨到精確,回應世人不肯與不解東坡的眼光。
東坡肉是一道浙江名菜,然東坡肉命名的來由與宋代文人蘇軾究竟有何關聯呢?而東坡〈豬肉頌〉無疑為蘇軾喜食豬肉的代表詩篇,究竟一首節奏歡快的打油詩,蘊含了貶謫黃州後的東坡如何的情懷,值得耐人尋味!
傳統「寒食節」所吃的冷食「潤餅」和糖粥,在今天仍然保留了若干古風。晚唐名詩人李商隱對於飴糖冷粥特別有一番深刻的感受。那是他在仕途蹭蹬、人情冷暖下所獲得的一碗贈粥。除別有滋味外,也點滴在心頭。
胡餅又稱胡麻餅、芝麻餅,由漢傳入,至唐代成為普遍流行的民間小吃。白居易以手作胡麻餅贈與楊萬州,除了流露其由江州司馬升遷至忠州刺史之喜悅外;也藉由楊敬之的辨味與知味含蘊著士大夫於仕途中欲求得他者認同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