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味在民間:陸游的〈薏苡〉

薏仁是一種用途多樣,冷熱皆宜,特別符合現代人講求「食養」的食材。可是相較於魚、肉等美食,它卻顯得平淡無奇。這也像極了內蘊光華、卻飽受現實打擊的陸游。陸游有一首〈薏苡〉詩,正道盡了詩人心中這樣的辛酸與淒楚。
奇味在民間:陸游的〈薏苡〉


隨著「健康飲食」意識的提升,現代人對於「吃」也就越來越講究,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會開始思考「食養之道」,以降低五味充塞下所帶來的健康負擔。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聽到營養師對於外食族群飲食攝取的建議,包括減少精緻澱粉的份量、提高蛋白質的補充與達到一日所需膳食纖維等。

不過對於「澱粉控」來說,降低澱粉的攝取無疑是在宣告與美食絕緣,畢竟麵包、蛋糕、餅乾等這些所謂現代人日常生活的小確幸,有很大的成分都是來源於經過加工的精緻澱粉。
於是「好的澱粉」如糙米、馬鈴薯、地瓜、燕麥等則成為了營養師推薦用來替代精緻澱粉的首選,這當中也包含了夏日的美白聖品:薏仁。

你吃過薏仁嗎?

薏仁作為一種食材,具有健脾去濕、清熱消水腫、美容肌膚等功效,也因為本身有著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以及較多的蛋白質,因此煮熟的薏仁可以作為主食取代一般的米飯,也是許多家常湯品如四神湯、排骨湯等會佐以搭備的配料,尤其酷熱的炎夏,若能來上一碗冰涼的薏仁湯,不僅解熱,又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飽足感,可以說是夏日中CP值最高的消暑冰品。由此可見,薏仁的用途多樣,冷熱皆宜,且極具功效,特別符合現代人追求「食養」的飲食趨勢。

奇味在民間:陸游的〈薏苡〉

且看陸游〈薏苡〉詩

事實上,早在宋代的陸游就以「奇」字來評價薏仁這道食材,其〈薏苡〉一首,便極細膩的從色、香、味等角度著墨薏仁予以他的品味經驗:

奇味在民間:陸游的〈薏苡〉

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
大如芡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
腹腴項臠不入盤,況復餐酪誇甘酸。
東歸思之未易得,每以問人人不識。

嗚呼,奇材從古棄草菅,君試求之籬落間!

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的陸游,除了在詩作中大量的流瀉其愛國情操的豪邁與奔放外,也常常透過詩歌反映日常生活的旨趣,特別是對「飲食生活」的記錄,更是全面而豐富,如〈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便回憶起自己軍旅四川時所吃過的美食;而〈新蔬〉、〈菜羹〉等作品則大量的反映了其晚年茹素後的飲食趨向。
至於〈薏苡〉這首七言古詩,則是透過對薏仁的評論反照自身,層次跌宕,表露詩人仕宦浮沉的處境。

詩的前四句,陸游便開門見山的以極緻的筆力敘述在四川時品嘗到「薏米」的味蕾經驗。首先,藉由與唐宋常見主食「雕胡米」(即菰米)的比較,以「不減」肯定炊熟後的薏米整體口感的私毫不遜色。接著分別從視覺與嗅覺兩方面予以形象,由於薏米是四川特有的產物,因此陸游以芡實與玉的譬喻類比輪廓薏米的大小與色澤。繼而,一方面延續視覺描摹,以「滑」字突出煮熟後的薏仁特有的滑溜感;另一方面則用嗅覺來描摹經過炊煮後的薏米「香」氣十足。在詩人視、嗅覺經驗的疊交加乘下,薏飯所引人遐想的美味,自然不言而喻。

奇味在民間:陸游的〈薏苡〉

值得注意的是,照陸游的點評來看,四川特有的薏米應該是很熱門且受推廣、為人周知的食材,然而實際上卻不敵其它標榜名貴的美食而「不入盤」。儘管詩人藉由一連串的正襯描述賦予「薏米」頗高的評價,然隨後卻以「腹腴」、「項臠」與「酪」三種食物的接連反襯,揭明了薏米在當時的實際受眾情形。腹腴是魚肚下的肥肉,項臠則是豬頸肉,兩者都是肉類較精華而珍貴的部位,而為饕客趨之若鶩的美味。因此,在多數人好尚名貴心態的取向下,平凡日常的「薏米」自然難與高檔食材的「腹腴」與「項臠」並論,而為人所忽視。

眾人不識的薏仁實是可圈可點的奇材——「放翁」的自況

換言之,面對「腹腴」、「項臠」的強勢,薏米的「不入盤」可謂是出於本質上的直接否定與偏見;至於「況復餐酪」則近似動態性的呈現薏米受眾漸漸式微的情形。意即薏米曾經是唐安人飲食的主食,然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當人們更趨向味感甘酸交疊的乳酪時,薏米自然會在受眾趨勢的轉換下淡出時人飲食的主流。詩人筆下的薏米不論在色香味上皆可圈可點,然卻在外圍條件的直接否定與間接影響下,導致同樣也是「未易得」的名物,卻落得「每以問人人不識」般沒沒無聞的處境,確實令人不免唏噓。

陸游以「蜀人謂其實為薏米,唐安所出尤奇」注解此詩,從詩作中詩人對薏米的描述可見,所謂的「奇」並不是浮誇式的標榜其稀奇、珍貴,而是突顯了平凡之中的特別與美善之處。然而,也正因爲過於平凡,其本質反而容易被取代、忽視。這也就是詩人為何以「棄草菅」來刻畫薏米的現實處境。陸游從薏米的受眾轉向的見證中,彷彿看到了自己官場的際遇,屢屢受讒言而調遣遠離君王的陸游,儘管懷有著滿腔熱血的愛國內含與品質,卻仍然無緣貼近君王而是一再的受強勢他者的介入,影響了君王的觀感。因此最後「君試求之籬落間」一句可謂一筆二用,在呼籲時人重新於平凡中發現奇材品質之美的同時,也間接的表露了對君王的真誠呼告。
這位自號「放翁」的籬落奇材,在多次歷經升降官職的遭遇後,晚年家居山陰老家,儘管期間仍有向朝廷提出作戰主張,但在備受非議的朝政處境下,抱著未見國土收復的遺恨於嘉定二年(1210年)辭世。

許逢仁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