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分類 抒情、記事

化「不安」為「定錨」的孟嘗君

化「不安」為「定錨」的孟嘗君

孟嘗君本來因故差點被棄養,但卻養成了他的憂患意識,懂得為自己舖後路。他能養士三千,善用人才,都是隱隱然感到生命無情的威脅,更謹慎的去創造意義,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不安為其定錨,反而能在載浮載沉的大海裡,穩健的前行,也教會我們不安的意義。

柳絮紛紛擬飛雪:謝道韞的鋒芒與美麗

柳絮紛紛擬飛雪:謝道韞的鋒芒與美麗

謝道韞的人生從閃亮的少女時代,至哀樂中年,最後獨居中仍見風雅。她天生慧黠,能以直面面對平庸的丈夫造成的婚姻不偕,又在孫恩之亂時家破人亡,但她以聰敏捍衛自己的風骨,然後美,就留在每個柳絮紛飛的時光。

話清明

話清明

根據古書的記載:「春分」節氣後的第十五天為「清明」,是第五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對於這個重要節日,歷代諸多文人都藉此抒發自我內心的意念,許多詩篇我們也都耳熟能詳。

劉禹錫:〈陋室銘〉——敢向運命借一點志氣來定錨

劉禹錫:〈陋室銘〉——敢向運命借一點志氣來定錨

劉禹錫〈陋室銘〉敢向運命借志氣,痛快抵擋時代的車轍輾過,徹底的把不屈的「我」和平庸的「芸芸眾生」分開,永不低頭。和世界對抗當然是螳臂擋車,但是瘦弱的螳臂,因此有了力量,有那麼瞬間竟能撐起全世界,〈陋室銘〉為的就是那一瞬間而標誌出永遠的詩豪:劉禹錫。

蘇軾的〈赤壁賦〉: 雖經時間淘盡,反與永恆更近

蘇軾的〈赤壁賦〉: 雖經時間淘盡,反與永恆更近

蘇軾知道:悲涼的背後還有甚麼,是人的執著造就自己的悲嘆,只有放下執念,放下不肯成為別人的過去的傷感,才能別有見地。〈赤壁賦〉通過辯證性思維,跳脫表象,看到真實的存有,所以不必傷感成為過去,唯有成為過去,才是超越本體的永恆。

從絕望中透視慾望本質:〈燭之武退秦師〉

從絕望中透視慾望本質:〈燭之武退秦師〉

先秦中敘事完備的編年體經典首推《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是其中名篇。文中,燭之武發揮高超辯才,挑撥諸侯間的利害關係,以作為解除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的突圍點。他的攻心術,在今天看來也絲毫都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