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赤壁賦〉: 雖經時間淘盡,反與永恆更近

蘇軾知道:悲涼的背後還有甚麼,是人的執著造就自己的悲嘆,只有放下執念,放下不肯成為別人的過去的傷感,才能別有見地。〈赤壁賦〉通過辯證性思維,跳脫表象,看到真實的存有,所以不必傷感成為過去,唯有成為過去,才是超越本體的永恆。
蘇軾知道:悲涼的背後還有甚麼,是人的執著造就自己的悲嘆,只有放下執念,放下不肯成為別人的過去的傷感,才能別有見地。〈赤壁賦〉通過辯證性思維,跳脫表象,看到真實的存有,所以不必傷感成為過去,唯有成為過去,才是超越本體的永恆。
桃花源記就是陶淵明的出走日記,天空從來不在遠方,不假外求,只要我們不侷限在自我的界線,向外踏出一步,就能擁有界線外全部的藍天。
先秦中敘事完備的編年體經典首推《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是其中名篇。文中,燭之武發揮高超辯才,挑撥諸侯間的利害關係,以作為解除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的突圍點。他的攻心術,在今天看來也絲毫都不遜色。
別具一格的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在講求典重的當代文壇,卻以看似平淡的〈項脊軒志〉娓娓道來,說出他生命中三個女人的「超拔日常的微光」,超越了許多經世政論文章,使人得見幸福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