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整 思想通論

儒家的天人觀(一)

思想通論

什麼是合理的天道與人道關係?人生天地間,應該如何才能安心自在、俯仰自得?人生難免天、人交戰的時刻,有時也會徘徊於「立命/命限」間的辯證拉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面對天人關係的「大哉問」,我們可以借鑒古聖先賢的智慧,希望能在紛紜多歧的人生路上得到光明指引。

「道可道,非常道」──超越語言與概念限制的道家思想

思想通論

真實的道德原理是沒有任何概念內容可說的;但是若不依據概念,則對於道德又無法有任何言說,所以「道」的開展畢竟還是要依據概念和語言文字來說明,只是我們必須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於這樣又依賴指引、又怕被障蔽遮泯的兩難,道家又提出了「得意忘言」、「得魚忘筌」的指點方式。

「安身立命」另一章——道家說「逍遙」

思想通論

《莊子》藉「魯侯養鳥」的故事,以闡明要避開道德偏見的傷害,就要避免「執一無權」的「成見」,不要對他人造成道德壓迫。因為我所喜歡的,不一定也是他人喜歡和接受的。人生沒有「定於一尊」的標準,主流價值未必適用於所有人,還必須考慮個別差異以及能否適才適性?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標準,也要避免好意不受用。

「安身立命」的中國哲學本質(下)

思想通論

中國哲學的本質是「安身立命」,是要安此生、立永命,創造生命無限的永恆價值。想要創造生命的無限價值,就要勇於實踐理想,要「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怕挫折阻難與橫逆,始終抱持「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信念,堅持到底。

中國哲學難以捉摸的另一個原因.上

思想通論

中國哲學的辯證詭辭,正是一般人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實則涉及形上、形下兩界的哲學義理,絲毫沒有矛盾,只是我們要先懂得辯證詭辭,才能掌握其義理。這種情形,老子稱為「正言若反」、莊子稱為「弔詭」或「謬悠之說、荒唐之言」。

中國哲學為什麼難以捉摸?——生命的學問

思想通論

哲學原為愛智之義;但語言文字、知解系統的知識論,卻非中國哲學的主軸。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中國哲學,不論各宗各派,都是強調生命的哲學。既是生命哲學,便要強調實踐,因此中國哲學又有相應於此一型態的特殊語言用法即「辯證詭辭」,以及凸顯「得意忘言」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