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立命」另一章——道家說「逍遙」

《莊子》藉「魯侯養鳥」的故事,以闡明要避開道德偏見的傷害,就要避免「執一無權」的「成見」,不要對他人造成道德壓迫。因為我所喜歡的,不一定也是他人喜歡和接受的。人生沒有「定於一尊」的標準,主流價值未必適用於所有人,還必須考慮個別差異以及能否適才適性?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標準,也要避免好意不受用。

位居主流思想外、卻與儒家同樣積澱成為國人文化心理的道家思想,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安頓個體生命?

人生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普遍熟知儒家推愛的恕道,皆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欲」,就能「施於人」嗎?
雖然「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是一種崇高的美德;
但必須小心避免道德判斷的偏誤,避免落入判斷誤區與陷阱,而造成對他人的道德壓迫。
須知我所喜歡的、想要的,並不能要求他人也必須喜歡和接受。
人生沒有「執一」的標準模式,主流價值未必一體適用於所有人。

己所欲,施於人?──要避免偏誤判斷的陷阱,避免好意不受用

有一種錯誤,是出於不自知「知」所造成的

《莊子》曾經藉由一隻美麗海鳥的生與死故事,說明無知所造成的「愛之,適足以害之。」
他說有一天魯國城郊棲息了一隻非常美麗的海鳥。魯侯很喜歡牠,便命令侍從捉來。
魯侯奉海鳥為上賓地將牠供奉在太廟,每天都以珍饈美酒餵養牠,並請樂師為牠演奏。
然而被剝奪了翱翔自由又飽受驚嚇的海鳥,在不敢吃一口肉、不敢喝一杯酒的饑渴中,度過了悲傷的三天,然後死了。
《莊子》說,那是以「己養」養鳥,不是以「鳥養」養鳥
魯侯用自己的想法,一廂情願地用自己的方式對待海鳥,不自知「無知」地以己所欲,施於人;
並且不顧海鳥的本性和需求,不問其適性否?由此就難免造成無可挽回的錯誤了。

侯文詠在《我的天才夢》一書裏也曾經質疑「標準答案」就是真理嗎?

有一天,讀小學的兒子問他一個國語測驗題:「下列哪種動物會唱歌?一、小鳥。二、小狗。三、兩者都會。四、兩者都不會。」
他覺得題目古怪,所以偷瞄一眼答案。呈現眼前的標準答案是「小鳥」,這使得他更滿頭霧水了。
經他翻遍教科書後,原來出自國語課本:「小鳥愛唱歌,整天吱吱吱。可憐的小狗什麼都不會,只會汪汪汪。」
然而在他努力向兒子解釋著標準答案後,兒子也陷入五里迷霧了。
他遂模仿〈小蜜蜂〉的歌曲旋律,唱道:「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不想兒子卻以同樣旋律仿唱「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他問:有這種神經病的小狗嗎?
兒子說:也沒有這種神經病的小鳥啊!
當他想盡一切說法想要說服兒子時,他不免也覺得荒謬起來:
我們從小到大所追求的標準答案,其實往往只是講出老師心裏想要的標準答案啊!
這是否也算思想霸凌呢?

順此,我們自問:我能尊重他人的選擇嗎?我的選擇能被尊重嗎?
所有林林總總被標榜為典範的成功者、風雲人物、不世出的天才等,
是否真能做為每個人的「安身立命」標準答案呢?

莊子〈齊物論〉曾說:「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不是「不知」?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不是「真知」呢?
人的主觀認知有時會蔽於「成見」,絕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真知」;
而就算是對的,也還涉及到個別差異的適才適性問題,更不能「執一」地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人都遵循。


在浩瀚的寰宇中,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只有承認自己的「不知」,才能避免出自個人善意的「無知之謬」。
就算是對的,也要考慮個別差異性以及能否適才適性?不能「執一」地用同一標準要求所有人遵循。

郭象注〈逍遙遊〉曾說「苟足於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而榮願有餘矣!」
只要能夠深切認識自我並快樂地適性安命,那麼大鵬和小鳥是價值平等、沒有高下之分的。
倘使我們能夠認識:以自我為出發的「己養養鳥」,不是翱翔天際、棲息深林的鳥兒真正需要的「鳥養養鳥」,
或許就能以「不齊」為「齊」,尊重個別差異性的存在,並且沒有歧視、傲慢地平等對待一切殊異者。
這樣才能實現「小大雖殊,逍遙一也」的寬舒自在社會。

張麗珠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