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整 語文教育

晴雯之死:忠於自我,才終於自由

語文教育
《紅樓夢》的晴雯之死,她心中最深的憾,或許是率真的她,在和寶玉相處的時間裏,卻沒有忠於自我情感,沒有選擇愛以及被愛。縱有巧手也難補破碎的心,烈性更為她帶來了毀滅;不過臨終前的最後告白,晴雯終究得到了情感的自由,因而無怨。

屈原與漁父的相互辯證——「落單」抑或「看穿」?

語文教育
對屈原來說,詩,和人生一樣,不是執著於修辭和技術,只隨熱情,走到最遠。對漁父來說,詩是理解的隱喻和象徵、是種子,在時間裡,埋下理解的可能。兩人分殊,呈現兩種典型的人格辯證,屈原在落單裡拾起大眾錯過的珍貴價值,漁父則冷眼看穿世間虛妄,和光同塵,與世不爭。

劉禹錫:〈陋室銘〉——敢向運命借一點志氣來定錨

語文教育
劉禹錫〈陋室銘〉敢向運命借志氣,痛快抵擋時代的車轍輾過,徹底的把不屈的「我」和平庸的「芸芸眾生」分開,永不低頭。和世界對抗當然是螳臂擋車,但是瘦弱的螳臂,因此有了力量,有那麼瞬間竟能撐起全世界,〈陋室銘〉為的就是那一瞬間而標誌出永遠的詩豪:劉禹錫。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飛瀑中最晶瑩的一朵浪花

語文教育
柳宗元通過攀登西山的旅程,虛心、放下,擺脫了禁錮心靈的惴慄,獨立於經驗事物和歷史現實之外,具有天地境界的永恆價值。 使得〈始得西山宴遊記〉刷新了旅遊文學的高度。記下了飛瀑直下的人生,仍有在思想、境界上超越的可能性。

蘇軾的〈赤壁賦〉: 雖經時間淘盡,反與永恆更近

語文教育
蘇軾知道:悲涼的背後還有甚麼,是人的執著造就自己的悲嘆,只有放下執念,放下不肯成為別人的過去的傷感,才能別有見地。〈赤壁賦〉通過辯證性思維,跳脫表象,看到真實的存有,所以不必傷感成為過去,唯有成為過去,才是超越本體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