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莊子寓言的鯤鵬縱浪海中、飛天翱翔,瞬間就拉開了我們的生活世界與精神空間,既為我們提供一個無限性的宇宙視野,也讓我們的精神能從形體中解放出來。精神能夠超乎形體,「心」就不再侷限於狹隘的形體了。接著還要有深蓄厚養的主觀涵養、多邊思考的開放視角、「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以及物我感通的美感心靈,如此便能縱浪大化,無處而不自得。

莊子學說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最適合的,應該就是貴「遊」,也即「逍遙遊」;如果用二個字來概括,便應該是「遊心」,也就是心在「遊」。那麼,我們要如何從封閉心靈到開放心境,讓精神境界無限開展?譬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將治道的「無為」轉化為安然適意的生活情境、美感心靈、鯤鵬之化的「積厚」……,都是莊子想告訴我們的。

儒家是我國的思想主流,是兩、三千年來影響國人最深的一家學說,孔子則是儒家的創始者、至聖先師,但是說到孔子,雖然大家都知道,卻有很多人從未深入認識。實則孔子溫暖又正直,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道貌岸然或不近人情,他的思想言行是非常人性的。

雖然和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思想後來衰微了,但他們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建立起足以媲美今日邏輯學的諸多「墨辯」法則,在我國思想史上光芒照耀,惜乎由於古、今文字隔閡,後人往往不知。

站在庶民立場的墨家,除了「兼愛」、「非攻」等核心價值外,對於百姓最切身的日用生活有什麼主張?為什麼他們能夠贏得百姓近乎一致的擁戴,而成為當時的顯學呢?因為墨家貼近百姓,知道百姓最需要的是實利,反對貴賤階級,並積極爭取平民參政權。

儒、墨兩家最關鍵的學說爭議在哪裏?緣自兩家的「貴族/平民」立場不同,導致兩家具有「仁愛/兼愛」的理論建構殊別。其實墨家不是倫理學範疇的孝道討論;而是以整個國家、社會與人民全體作為學說的邏輯範疇,是涉及政治、法制、社會,乃至國與國之間的思想建設。

互補的儒家和道家,分別以禮樂教化和返璞歸真,並駕成為我國思想界的主流發展。諸多古籍記載,歷史上曾有「孔子問禮老聃」的儒道雙聖盛會。漢代畫像石也留下了多幅圖繪。孔子在問禮老聃後則說老子,「其猶龍邪!」

宇宙太大,我們所知道的太少,所以莊子透過〈齊物論〉的「齧缺問王倪」道出「我無知、物無知」的天道觀察。對於人們一向「自以為是」的驕矜自滿,實為當頭棒喝!發人深省。

道家的生命美學迥不同於儒家。他們有別於儒家對人文禮教的承擔與道德出發,其所強調的,是心靈自由。道家從精神超越的心靈建設做起,把功利與世俗價值放在天道視野中,則萬物芻狗、一視同仁。消解了人們面對生命中因失去而造成的痛苦,進而遊心於廣漠無窮的天地大美中。

對於宇宙天道體會很深的老子,深知內在本質和外在表相經常以一種「正言若反」的方式呈現,故諭示世人不要沉迷於表相,因為正理往往與外相相反――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