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孫子兵法》策略高明、好計連篇,以〈勢〉篇所論戰鬥之道及策略為例,孫子強調和敵人作戰要能立於不敗,就要會運用「奇正」的戰術;在交戰時也要懂得「避實就虛」、「以實擊虛。」才能創造出有利的「勢」,如把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去,其勢洶洶而銳不可擋!
《孫子兵法》總結春秋以前的戰爭經驗,充滿了兵學智慧。書中跨時代跨領域的思維方式和謀略,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顯得深刻犀利,毫不落伍,在很多層面都可以作為克敵制勝的指導思想,是一部非常讓人驚豔的傑出經典;既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經典中,少數受到世界各國喜愛和重視的一部。
早在兩千多年前,名家就已經涉及對認識論的邏輯討論,並且從具體事物中提煉出抽象概念。名家一些看似弔詭的辯論,其實是為了闡明「名、實」相對應之理,這是先秦諸子的高度智慧。
先秦諸子中曇花一現的名家論辯,是無謂之辯嗎?生命哲學和知識論本不應有所軒輊,主流學術也不應凌駕一切發展。公孫龍子在兩千多年前要求精確辨析的主張,在今日觀之,其實是非常精彩突出的。
傳統中國哲學往往聚焦在人的身上,強調「安身立命」;對於知識論,則鮮少興趣。然而兩千多年前,名家「合同異」派的惠施,就已經提出了廣泛涉及時間、空間、物理、數學……的抽象思辨與邏輯辨析理論了。
歷史之用,不是職業導向的有用;而是: 要認識現實,就不能割斷歷史,讀懂歷史,也就讀懂人性。讀歷史讓人頭腦冷靜和清醒,不會人云亦云,不會將複雜的人和事簡化為非黑即白,從而使我們更有同理心,養成開放的胸襟與包容的精神。
隨著莊子寓言的鯤鵬縱浪海中、飛天翱翔,瞬間就拉開了我們的生活世界與精神空間,既為我們提供一個無限性的宇宙視野,也讓我們的精神能從形體中解放出來。精神能夠超乎形體,「心」就不再侷限於狹隘的形體了。接著還要有深蓄厚養的主觀涵養、多邊思考的開放視角、「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以及物我感通的美感心靈,如此便能縱浪大化,無處而不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