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盱衡形勢的韓非子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工智慧ChatGPT風風火火。自從ChatGPT出現後,各界不斷預言各種工作會被取代;但哲學,正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專業之一,譬如提出一種系統性的「新」理論建構。本文即藉兩千多年前的韓非子哲學加以闡述。

延伸閱讀:哲學「有用」論

善於盱衡形勢的韓非子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工智慧ChatGPT風風火火。自從ChatGPT出現後,各界不斷預言各種工作會被取代;但哲學,正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專業之一,譬如提出一種系統性的「新」理論建構。

這裏先將鏡頭拉回到兩千多年前……

戰國時期,法家人物想要在混沌的紛亂局勢中提出一種能為君主接受的管理理論,不過在時代的主流思想並不是法家的劣勢中,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而想要說服人,如果其思想理論不能讓人折服,恐怕是沒有人會買帳的;當然,此中也必須具備如縱橫家般的口說能力:善辯,這是必要的條件。所以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他去見秦孝公時,能以一人獨排洶洶眾議,並使秦孝公「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時身體前傾,膝蓋不自覺地向前越過了墊席,談說數日都還不倦膩。

善於盱衡形勢的韓非子

當時,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各家崛起、人才輩出,而主流思想──倡論道德的儒家被評為迂遠不切實際、墨家也終究走上以邏輯思辨探討知識正確性之路。換言之,從春秋以來的儒、墨兩家顯學,已經都不符當時競爭激烈的時代需求了。這樣的形勢,對於非主流思想的法家,是個大好機會。
後來的韓非子集法家理論之大成,人所週知;然而他是一位口吃、口不能言的思想家,於是問題來了,他如何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如何說服人?因此韓非子的善辯,勢必不是像商鞅的口才便給,他所倚賴的,是另一條充分發揮文字魅力的善辯途徑。而他也果然以善辯析、精說理的文字,折服了自後兩千多年的國人耳目。

當開始討論人性時,韓非子就刷新了國人的看法。他不是一位和藹、溫暖的道德論者;他不帶感情地揭開遮住表象的美麗面紗,直指人心「莫不自私」的普遍人性,毫不客氣地以「自為心」說明人性。
他說每個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地位的;相應於此的,是管理者的「用人」策略與方針必須改變。他受慎子「人莫不自為」說的影響,提出「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的管理理論。

善於盱衡形勢的韓非子

過去我們常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發揚人性的光輝面,尊敬崇高的道德意識。韓非子卻指出,即連父母有時也做不到為子女親自吸吮出爛瘡膿汁,為什麼古代醫師治瘡卻做得到?他們是出於愛人、還是利己?──那是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善治病的「良醫」、「神醫」招牌便無法樹立。所以「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這是他們的「皆挾自為心。」而傳統觀念裏的重男輕女,甚至有些地方「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那些父母對於「俱出父母之懷衽」的親生子女,何以竟有如此殊別的待遇?韓非解釋也就是因為父母親「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不論是出於生男的授田之利、生女的嫁妝破財,或是「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也都不能說其中沒有私心啊!
因此對於儒、墨勸人「皆去求利之心,出相愛之道」,韓非直言:「是求人主之過父母之親也。」不論對君或臣而言,要求他們的忠愛必須超過父母、子女的親愛,其非緣木求魚乎?說穿了,君臣關係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啊!當然在管理哲學上,就不能把利害關係美化成為道德關係,否則各懷心計、隔了一層,就如同打蛇不能打在三吋上。

像韓非這樣沒有絲毫掩飾的直言不諱,誠然冷智,甚至驚心!但是以「知己知彼」的戰略而言,恐怕唯有如此,才能直指核心啊!要不,繞來繞去總繞不到一塊兒,又有什麼用呢?徒然虛耗罷了。
可是對韓非來說,難道世上就真沒有天生的善性、天生的善人與光輝的人性嗎?當然還是有的;只是若從管理層面說,要管理眾人事務時,究竟應該遵循極少數的楷模特例為標準,抑或順從大多數人的普遍性而重視一體適用?這是一個抉擇的難題。前者固然光照千里,但必須進行二選一的抉擇時,也只好犧牲少數而追求對眾人的安全保證性了,畢竟明星光環並無法為眾人帶來安居樂業。

所以韓非說:「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無矢;恃自圜(圓)之木,千世無輪矣!」偌多的戰爭要用箭、這麼多的人要坐車,如果都以木材能自行達到直箭與圓輪作為取材標準,那麼恐怕千百世都還等不到一支箭、一個車輪子呢!所以重點在於執政者或管理階層的「檃栝(ㄧㄣˇ ㄍㄨㄚ,矯正器)之道用也。」而要善用「檃栝之道」,就要在精準的關鍵點上滿足眾人需求並進行管理──「用眾而捨寡」。這是在發揚個人優良道德以外的,另一種管理思維。

職此,韓非曾以「郢書燕說」的寓言故事,譏刺儒、墨兩家的道德論、尊賢與法古思想。故事說:

一個正在寫信給燕國宰相的郢(ㄧㄥˇ,楚地)人,因暗夜火光不明而對持燭人說:「舉燭(高舉燭火)。」
說著說著就多寫了「舉燭」兩個字。燕相收信後猜不透這二字含意,只好穿鑿推敲:舉燭就是崇尚光明,也就是勸我舉賢而任之。
他把這樣的意思告訴國君,國君也照做了,燕國果然大治。

然而這種誤打誤撞與「守株待兔」何別?真能效法其作為嗎?恐怕「偶然」的一次成功,相同的做法卻有可能招致不同的結果吧!韓非所追求的,是對社會安全性的「必然」保證,所以要求具備「世異則事異」的觀念啊!

韓非勸人不要唱高調,要重視實用性。他譏諷儒家的道德主義正是一種「以文害用」的唱高調,就像光彩奪目的外表雖然可以眩人耳目,但是將使「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當然這其中本來寓有儒家挺立個人道德主體性,和法家建構客觀管理哲學的宗旨不同)他並舉例「秦伯嫁女」、「買櫝還珠」等故事加以說明:
秦伯寵愛的女兒要嫁到晉國去,他精心挑選了七十位美貌女子作為陪嫁的侍妾。結果適得其反地,晉人寵愛侍妾而輕賤秦伯之女。韓非說這就叫做:「善嫁妾」而非「善嫁女」。
又如楚國有一賣珠之人,他為了映襯明珠之美而打造了一個非常美麗的木盒:「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結果鄭人只想買其這個外盒而把盒中的明珠歸還。這也可說是「善賣櫝」而非「善賣珠」啊!

韓非思想所展現的耀眼光芒,是我國長期學術史上極其難得有的理論成果和獨到眼光,這樣的智慧是否遠遠超出ChatGPT的構思呢!

張麗珠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