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這著名的成語,是齊國孟嘗君門客馮諼,為孟嘗君高瞻遠矚地打造了三個安身之處。幫助他在詭譎的戰國風雲中,平安順遂、一生富貴的故事。後人常用這個成語,說人之深謀遠慮,慮事周詳。
「狡兔三窟」這著名的成語,是齊國孟嘗君門客馮諼,為孟嘗君高瞻遠矚地打造了三個安身之處。幫助他在詭譎的戰國風雲中,平安順遂、一生富貴的故事。後人常用這個成語,說人之深謀遠慮,慮事周詳。
戰國時期,諸侯攻伐不斷、征戰無已,當時荊紫關鎮等地,白天可能屬於秦國,晚上卻被楚國奪取,到了第二天,很可能又再次易主,百姓苦於戰火。故後人以「朝秦暮楚」來比喻世事多變。
張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從魏國開始遊説諸王歸附秦國,分析魏國的未來的情勢發展,將遭受列國「四分五裂」的攻擊……,最終破除六國合縱聯盟,幫助秦國一統天下。
孟子繼承孔子思想,在紛亂的時代中,寄望齊宣王以王道仁政治理國家、利益萬民。但大勢所趨,始終未獲得採用。所以孟子藉陳臻問齊國飢荒一事,喻以馮婦打虎故事,表明心志,不願再重作馮婦、徒勞無益。
三人成虎的成語,據《戰國策》記載,肇因於魏惠王以太子為「質子」,入質趙國,並由大臣龐蔥陪同前往。龐蔥擔心自己離開後會被政敵誣陷,臨行前拜見魏王,他以「三人成虎」的故事為喻,希望魏王不要受到謠言影響,而動搖對他的信任。
猶和豫兩種動物所表現出來的「猶豫不決」,是後世用來形容缺乏主見、拿不定主意的樣子。老子曾說「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告訴我們做事要謹慎小心,猶如冬天通過結冰的溪河,也像隨時害怕四周的敵人般。
「利令智昏」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論平原君趙勝的話。起因趙勝贊成趙王接受韓國獻城,導致秦國反撲、攻打長平,並在趙王一連串的錯誤抉擇後,發生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絕人寰,令後人驚恐顫慄的「長平之戰」——血流成河、大地漂櫓,屍橫遍野、谷壑哀號。
老虎抓到狐狸,正想飽食一頓,狡猾的狐狸連忙向老虎詐稱,吃牠是違逆天命的,因為上天派他來統領萬獸,萬獸都必須對牠稱臣及敬怕牠。於是狐狸帶著老虎在森林走了一圈,讓老虎見識牠的威嚴。其實老虎並不知道萬獸怕的正是老虎而不是狐狸!當權者有時會被假象蒙蔽而陷溺於誤謬,而上位者對權力的施放,怎能不小心謹慎啊!
齊國孟嘗君廣納門人,不分貴賤一律給予優厚待遇,天下賢士能人無不傾心前往。而當孟嘗君在秦發生危難時,正是依賴「雞鳴狗盜」之徒,從秦昭王處偷得白裘獻給寵姬求情,又學公雞報曉、欺騙守門開關,始得順利逃脫。
戰國時期藺相如為顧全國家大局,犧牲個人尊嚴、承受恥辱,處處避讓趙國大將軍廉頗,在那戰爭頻繁的時代中,更顯得胸懷寬厚、不同凡響。
當廉頗明白藺相如謙忍為國的胸襟,即袒露上身、揹負荊條,親向藺相如請罪,表示自己誠摯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