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的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中國哲學
    • 中國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詩國大觀
    • 談情說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詩篇
    • 邊塞詩篇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詞的世界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自我成長
    • 情愛體驗
    • 家國擔當
    • 成長小說
    • 言情小說
    • 家國小說
    • 虛幻小說
  • 成語專區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故事專區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三分鐘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中讀網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中國哲學
    • 中國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詩國大觀
    • 談情說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詩篇
    • 邊塞詩篇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詞的世界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自我成長
    • 情愛體驗
    • 家國擔當
    • 成長小說
    • 言情小說
    • 家國小說
    • 虛幻小說
  • 成語專區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故事專區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三分鐘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中讀網

奴顏婢膝

「奴顏婢膝」這句成語,出自宋代忠臣陳仲微在宋末劣勢中,上書規勸宋度宗的一段話。後來羅貫中亦在《三國演義》中,用作罵人、而且罵得精采入骨的一段情節。文中字字鏗鏘!讓人擊節讚賞!並反躬自省。
  • bubububu
  • 2022 年 12 月 28 日
  • 常用成語

「奴顏婢膝」從字面上可以得知其義,也就是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臉上顯現的是奴才表情、屈膝有如侍女一般;但是這個成語的出處卻大有來歷:明的是出自元羅貫中《三國演義》「諸葛亮罵死王朗」的一段話,背景則其實出自宋代忠臣陳仲微在宋末劣勢中,上書規勸宋度宗的一段話……

奴顏婢膝

對比「奴顏婢膝」的是凜然正氣。雖然以下的故事很長,但藉古鑑今,很值得一讀。

宋朝正史中記載著南宋末陳仲微上書皇帝,規勸他要認清惡人,遠離那些認賊作父、背叛國家的奸臣。希望君臣能夠醒悟、把握國家轉敗為勝的契機——他說: 「先朝宣和未亂之前、靖康既敗之後,凡前日之近冕旒,朱輪華轂,俯首吐心,奴顏婢膝,即今日奉賊稱臣之人也。……」

而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武鄉侯罵死王朗〉故事中也寫道:「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袞袞)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邱墟,蒼生塗炭。」時當王朗在陣前與諸葛亮舌戰,諸葛亮正是用「奴顏婢膝」這句話來批判王朗等牟利走狗之徒。經諸葛亮一番罵後,王朗一時急火攻心,氣憤地從馬背上撞落而死。

話說北宋亡後、南宋君臣猶自酣樂地把杭州(當時稱為臨安)當成北宋繁榮富庶的汴京(北宋首都,今河南開封),「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不斷以和金朝議和做為偏安江南的法寶,苟且偷安,喪失了許多可以翻轉宋朝國運的契機。直至南宋「聯蒙滅金」、成功滅亡金朝後,因未能要回河南之地,而在理宗端平元年出兵蒙古即慘敗的「端平入洛」,並導致後來的蒙古入侵。

此時,丞相賈似道(1213-1275年)竟私下與蒙古議和,並在蒙古撤軍(實情是「忽必烈」因大汗「蒙哥」死而回國爭位)後,殺害百餘蒙人,卻加以誇大戰功,連奉「捷報」。自後賈似道專權掌握了理宗、度宗時(即南宋滅亡前)的朝廷大權。

在南宋國勢危甚時,忠臣陳仲微上書繼位的度宗,進言:
襄陽失守,失敗的責任不只是無能的大臣、簡陋的關隘、疲憊的將帥、年幼的兵卒;度宗皇上和丞相都應當為此分擔責任。……而現在朝廷沒有能為國家籌謀的大臣,在邊境沒有能夠指揮殺敵的將帥。檢視前朝宣和(宋徽宗年號)未亂之前,靖康(宋欽宗年號)恥辱之後,就可清楚地知道,那些日日接近君主、坐著華麗車乘,卻只會像奴才般諂媚逢迎、滿臉堆笑,像婢女般奉承主人、屈膝行禮(——奴顏婢膝)的人,就是未來認賊作父、向賊稱臣的人;那些專橫處理朝政、滿足上位的人,就是今後背叛國君、賣國求生的人。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握有國家至高權位者包庇的結果啊!……如果想要扭轉國家衰頹的局勢還來得及,但是必須要君臣徹底醒悟、改變,才能轉敗為勝。……

宋朝的一段歷史軌跡

奴顏婢膝

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取得的皇權建國。
趙匡胤為避免「重蹈覆轍」唐朝滅亡的原因,遂透過宴請軍隊最高將領,在飲酒談論中,恩威並施地削奪了他們的兵權即「杯酒釋兵權」。所以他採取中央集權、重文抑武的方式,以避免唐代宦官專權、藩屬割據的亂象。
但如此一來,亦導致宋朝長期政風,希望以和外族議和,換取不受侵擾的和平。如公元1005年《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公元1044年《慶曆和議》是北宋與西夏;以及日後宋朝的多次與金朝議和。

奴顏婢膝

不過,不圖振作,終究還是無法滿足外族奢欲的。

公元1127年,宋朝無力抵抗金國武力侵略,徽宗、欽宗二帝及皇室女眷數千人,被金兵擄至遼地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依蘭縣),史稱「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金人盡其侮辱徽、欽二帝,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最後二人皆客死異鄉。被擄的皇族女眷,或被金人霸占為妾,或被金兵蹂躪而死,或被打入洗衣院(官妓院)為妓。

危亡之際豈無衛國忠臣與謀士?

袞袞當朝,豈無忠臣?只是當政者圖謀富貴、求利者逢迎配合,才扼殺了國家的生機。請看:

奴顏婢膝

當權者「奴顏婢膝」的議和心態

公元1127年,趙構(宋徽宗之子、宋欽宗之弟)逃至建康(今南京),即位為宋高宗,開啟了南宋。
然而,南宋君臣一意議和、偏安江南,以求逸樂。
可是南宋多次與金國議和,戰禍依然因時忽起。

在當時就算擁有連敵人都讚歎不已、「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武將岳飛,卻也因為宋高宗與丞相秦檜一心求和,所以金主威脅秦檜:「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說:你們天天請說議和,就必須先殺掉一心北伐的岳飛,才能議和。最後岳飛以「莫須有」罪名、無罪被殺。

岳飛〈滿江紅〉道盡了千古忠誠: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至於南宋之亡?

公元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者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由於金國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戰」被蒙古軍殲滅,宋廷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理宗遂答應蒙古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後將河南還給宋朝。

然而,歷史在金國被滅之際,卻又轉彎、走向了元朝(蒙古)興起。
公元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直取陪都健康,長江防線崩潰。常州淪陷後,元軍屠城。
公元1276年元軍南渡,皇帝「行鑾駐蹕」的臨安陷落,領土多被元軍占領,度宗之子、恭帝趙㬎(今作顯,ㄒㄧㄢˇ)退位,元人並在臨安城舉行受降儀式。
不過「宋末三傑」的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接連擁立趙㬎之兄趙昰(ㄕˋ)和弟趙昺(ㄅㄧㄥˇ)兩位幼小皇帝,逃出臨安。
公元1279年,宋軍在「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滅,主將張世傑戰歿。 陸秀夫揹負宋末帝趙昺投海殉國,劃下了可歌可泣、悲慘抗元的完結篇,宋朝正式滅亡。崖山石壁上,至今仍留有元將所刻「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為紀。

被擄並在北地殉國的文天祥,則以拒絕勸降張世傑的〈過零丁洋〉詩和獄中題寫的〈正氣歌〉,為後人所稱道。
〈過零丁洋〉詩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成為照耀千古的警世絕唱!

文化不能斷層,如樹不能無根

奴顏婢膝

元末明初通俗小說家羅貫中(號湖海散人),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書中一段蜀漢諸葛亮(字孔明)罵死魏將王朗的情節,令人拍案叫絕、忍不住叫好。雖說歷史演義小說,為使情節更加跌宕起伏而營構情節,不能作為正史看待,但以下罵語,的確頗有警世作用: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邱墟,蒼生塗炭。……」

犀利的言詞,如照妖鏡般顯現出那些貪贓腐敗、不學無術的官僚。他們如豺狼虎豹般對待老百姓,卻對高位權勢者卑躬屈膝,使國家虛空、百姓受苦。

綜觀以上,不論是正史或小說,都向我們傳遞了什麼訊息?
是探問:「人」生於天地之間,所求為何?是金錢?權勢?名氣?抑或信仰、節操?……
我們應常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我們這世代安身立命的鑑戒。

一日一成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借古論今:

  • 在強權威逼下,雖然多數人選擇了「奴顏婢膝」,但其實也可以義正嚴詞地反駁。
  • 為了名譽、節操,我們應該拒絕「奴顏婢膝」地出賣自己。
  • 在過去貴賤階級的時代裏,庶民為求生存,大多只能「奴顏婢膝」地配合權貴。

bubu

上一篇
下一篇

網站累計

130,303 次瀏覽

版權所有 © 2023 中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