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六耳獼猴:「自勝者」的情感修行

《西遊記》的六耳獼猴,出於《西遊記》第五十七、五十八回,難辨獼猴之難。故事在深刻的警醒我們,修行不但包含外在的種種考驗,還要和自己的心魔對抗,勘破負面情緒,方能回到定性,才能真正讓理想落實在生活之中。
《西遊記》的六耳獼猴:「自勝者」的情感修行




《紅樓夢》有甄寶玉和賈寶玉,作為人生幻影的互喻;《西遊記》裡,也有兩個孫悟空,不但真假難分,實力不分軒輊,還要廝殺大戰一番,終落得「孫悟空殺了孫悟空」,才證成「我」的可貴。

世上之事,有真有假,辨別真假已不容易,但辨真只是一層,更深刻的,是在還真真假假裡,提煉出真與假的各自意義。
這個真假猴王,出於《西遊記》第五十七、五十八回,難辨獼猴之難。就是要深刻的警醒我們,勘破真假以外,還有更深刻的內容。

潘小慶 真假孫悟空

禍起:憤怒傷心化潑猴

《西遊記》的六耳獼猴:「自勝者」的情感修行

一幫強盜的首領起意,圖謀不軌,想劫殺唐僧一行人,結果孫悟空為保護師父,殺了首領。
唐僧不悅,覺得教訓便是,何必殺人,孫悟空嘴上應承師命,心裡仍不太服氣,也就不了了之。
後來,唐僧投宿到一戶莊稼人家,他的兒子恰恰是強盜集團的同夥之一,看見仇人投宿,便想藉機殺光一行人,好為首領報仇。莊稼人家聽到兒子和同夥要在家殺唐僧一夥,慌忙不迭,趕緊趁勢放走他們。
孰料,逃跑途中,賊人尾隨追至,孫悟空為了教訓這些不務正業的流氓,逞一時之快,又取下了莊稼人家兒子的首級。

這可氣煞了心慈手軟的唐僧!

一方面,唐僧感念莊稼人,不但好心收留,又告知兒子賊人的手段,偷偷放走他們,實在釋出了善意,然而悟空卻恩將仇報,殺其子、取其顱,如何對好心的莊稼人交代?另一方面,則是陳年積怨,氣悟空老是殺人如麻,一點慈悲心也無,更何況之前殺首領時才訓過一次,真是難以教化。
於是唐僧氣得將悟空趕走,不論悟空怎麼道歉也不理,只一個勁的念緊箍咒,逼迫他離開,直到悟空受不了,又氣又心痛的去跟觀音告狀。
可以想像,雖然悟空殺人在先,但他也是為了保護唐僧,結果唐僧不但覺得他「恩將仇報」,竟然還「恩將仇報」地唸緊箍咒趕走他;也可以想像,他向觀音告狀時,一定糾結不堪,傷心、氣惱、恨等等情況雜揉在一起,油兒、醬兒、鹽兒、醋兒倒在一處,刺、苦、酸、鹹,百味雜陳。

轉折:妄代唐僧以立名

《西遊記》的六耳獼猴:「自勝者」的情感修行

悟空被趕走後,豬八戒、沙悟淨一邊化齋,一邊找水,許久未回,只留唐僧一個人在路邊等待。
這時假悟空憑空出現,捧着一杯水跪在唐僧面前,希望唐僧可以原諒他,但唐僧仍在氣頭上,寧死不喝,假悟空一怒之下將唐僧打暈,搶走行李,去往花果山。
沙悟淨從師父口中得知其事,便前來花果山向孫悟空討要被搶走的行李,當其時,假悟空正坐在石台上,細讀唐僧的通關文牒,且完全不認得沙悟淨,還命令小猴將沙悟淨抓來。
沙悟淨還以為是孫悟空懷恨在心,不肯相認,於是向前施禮,好言相勸,希望假悟空能將行李歸還。
孰料假悟空看了通關文牒後,表示自己要「取代唐僧上西天取經,送往東土,好讓那南贍部洲的人立他為祖,萬世傳名。」
沙悟淨告訴假悟空,唐僧是觀音菩薩指定的取經人,他們師兄弟三個只是作為護法保護唐僧西去的。假悟空想了一下,狂妄的覺得這有何難?便施法讓小猴子變成唐僧以及豬八戒、沙悟淨,自己組成取經團隊。
沙悟淨見悟空講不聽,竟然還出此怪招,便將假沙悟淨打死。兩方氣得不可開交,打了起來,一陣混亂下,假悟空使出招數,把沙悟淨打得落荒而逃,再將被打死的小猴剝皮取肉吃掉了。
這時,沙悟淨也決定往南海向觀音告狀,卻在途中遇到了也是去告狀的師兄孫悟空,方才澄清誤會,二人便相約來到花果山了解假悟空的狀況。

競鬥:汝等俱是一心

這一看不得了,孫悟空見假悟空不但佔了洞府,還占了他的猴子猴孫們,簡直是太污辱人了,直接氣得與假悟空打了起來。

《西遊記》的六耳獼猴:「自勝者」的情感修行

二猴開戰後,打得難分難解,便去找觀音辨別真假,觀音尋思用念緊箍咒的方式,也沒能分辨出真假,便讓二猴上天庭去分辨;玉帝召李靖用照妖鏡去照,也沒照出真假;二猴就又去西天路上找唐僧,唐僧念緊箍咒仍然分辨不出來;二猴打入地府,十殿閻君喚管簿判官查看生死簿,但是孫悟空當年得道時大鬧陰司,將猴屬名號全部勾銷了,因此也查不出來。地藏王菩薩讓諦聽獸伏在地下聽辨,諦聽聽出來妖怪是六耳獼猴,但是因為六耳獼猴的神通廣大,和孫悟空一般無二,以地府的能力無法助力擒拿,反而會導致陰司大亂,所以諦聽建議二猴往雷音寺去找如來佛祖辨明。二猴進入雷音寺,打退金剛,直至如來面前。
如來向眾佛講道:假扮孫悟空的是六耳獼猴,因為他和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這四種猴子不入十類之種,因此眾仙、佛不能分辨。六耳獼猴聽到如來説出他的本相,一時心慌,就要逃走,西方諸佛見狀,一起上前擒拿。六耳獼猴被圍住,難以逃脱,便變成一個小蜜蜂往上飛,眾佛不識,以為六耳獼猴逃走了。如來則順勢將金缽扔出去,蓋落六耳獼猴變身的蜜蜂。揭起缽盂後,孫悟空將六耳獼猴一棒打死。

故事結局看起來是真悟空戰勝了假悟空,然而並非那麼簡單――孫悟空打死的六耳獼猴,其實是自己幻化出來的。他的傷心難過,他對唐僧的不滿、不甘,積怨,變成一個力大無比的怪物,足以和努力取經的自我抗衡。
為了爭一口怨氣,寧願玉石俱焚,是痴人過不去的情緒,終走向最後悔的結局。只有看懂情感的蔽障,才能透見自我的真實。

原來,「真假悟空」,處理的從來不是事情,而是心情;原來,人生的難題也從來不是事件,而是感受。
由是可知,取經之路,重點不是取經,而是修行。

《西遊記》的六耳獼猴:「自勝者」的情感修行





定性:勘破負面情緒


真假孫悟空

其實關於假悟空的來歷,在原著裡有一首詩交代:

「人有二心生禍災,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鑾一品台。南征北討無休歇,東擋西除未定哉。禪門須學無心訣,靜養嬰兒結聖胎。」

這首詩的大意是因為人有了分歧的心志,導致於禍災的誕生,於孫悟空來說,雖然他是一隻天地靈猴,但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的二心,他對唐僧的憤恨,導致於「疑猜」,而一念成魔,爲了出心中的一口惡氣,還把唐僧打了一頓,弄得天翻地覆。
但實際上,假孫悟空只是他內心糾結出來的幻象,當他對唐僧的敬重和取經的意義動搖之時,當他情緒滿溢於憤怒、不堪的同時,感性的衝突達到了頂點,便幻化出了六耳獼猴,唯有透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方能真正的釐清自己的感受。

《西遊記》的六耳獼猴:「自勝者」的情感修行

這麼一來,故事的本質真有意思,其實猴子只有一種,心魔也源於同一種,都是從孫悟空來的,就好像我們的內心裡,也常有各種感覺在拔河,如何克服感覺的拉扯,去選擇更正確的道路,往往要激烈的自我鬥爭一番。
據說過度保護下的小麥,沒有風吹雨打,沒有烈日暴曬,反而不能結出麥粒,因為它們沒有嚐過艱苦的滋味,便難以修成「正果」。同樣的道理,如果人生不經歷一些情緒的拉鋸和選擇,也會變得單調表面。每次選擇,都在擊敗那些情緒堆積出的歧路,完成「正果」,就更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
人本具有自我情感的主導權,也是因為情感而有崇高的可能,但後來不幸為負面的情緒左右,便無法真的實踐「我」的覺醒。當情感衝撞撕裂,就會帶來最大的痛苦來源。正向穩定的「我」和貪嗔癡恨的「我」,會交互牴觸、否定。
六耳獼猴這個故事想提的修身功夫,便是要否定這個被情緒障蔽的我。只是凡人如我們,並不如六耳獼猴打死了便完了的乾脆,情緒的障礙隨時會再回頭,只要心緒再動搖,六耳獼猴隨時能再造。唯有覺察與修行,方能回到正軌。

這個故事,一方面是在講修行的激烈,一方面也是下定決心追求更好的心的可貴,那都是要通過幾次激烈的掙扎和糾結而來,經過這些衝突後,真正的放下,便能看出定性的可貴。
成為怎樣的人,都是思想的結果,我們用思想打造了自己,成為理想的自己。可是六耳獼猴的故事,還提醒我們:一個人除了思想的高度,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情緒的覺察,只有翻過負面情緒的糾結,或是以之作為考驗,瞭解情之所起、所終,勘破負面情緒,方能回到定性,才能真正讓理想落實在生活之中。


黃承達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