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ㄉㄢˋ,十斗),曹子建(曹植字)獨佔八斗。」曹植是建安文壇最傑出的代表,也是當時詩、賦最豐富的詩人和辭賦家。
清人王士禎也說,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為「仙才」者,只有曹植、李白和蘇軾三人。
而才高八斗的曹植,因為寫作了浪漫名篇〈洛神賦〉,使得一樁發生在帝王之家追求愛情的悲劇,因此變得浪漫唯美。
〈洛神賦〉究竟是寄託志業還是淒苦愛情?
〈洛神賦〉是三國時代的浪漫名篇。
魏文帝曹丕篡漢以後的黃初四年,曹植和同母兄的任城王曹彰、異母弟的白馬王曹彪,一起去京城朝見他。結果為《三國志》稱以「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 」的曹彰隨即暴死,曹植有悲慟憤懣的〈贈白馬王彪〉一詩以證其事。
但令人玩味的是,〈洛神賦〉的小序在說到〈洛神賦〉的寫作背景時,卻說這是在「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時所發生的事。應該是黃初四年、卻說是三年,這就不免讓人起疑了。
〈洛神賦〉原名〈感鄄賦〉(鄄:ㄐㄩㄢˋ,曹植曾為鄄城王),又作〈感甄賦〉(鄄、甄古通)。而洛神本是中國神話中伏羲氏(又作宓羲)的小女兒,因為溺死洛水,成為洛水的神靈宓妃(宓,姓氏讀ㄈㄨˊ)。屈原《楚辭.離騷》有詩:「吾令豐隆(神話中的雷神)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至於曹植的書寫對象,則有好幾種不同說法。有說是為曹丕而寫的「君王論」,也有寄託志不得申的邈遠理想以及寫給甄宓(名字讀ㄇㄧˋ)的「甄氏說」等。
各說中,以傳說和曹植曾有過一段淒美愛情的曹丕元配甄后、即明帝的母親,最受民間戲曲青睞,是影劇作品的熱門題材。很多人認為〈洛神賦〉是甄后死後、曹植在心情極度悲痛下遂假託洛神,實際上就是寫給甄宓的愛情篇章。
東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對於自幼文采過人的曹植的愛賞,以及曾經想要立他為儲嗣的念頭,成為曹植一生受到兄長曹丕迫害的原因。
曹丕曾以七步成詩逼迫曹植,詩成,封他為臨淄侯;後來又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罪責曹植,將他貶為安鄉侯;再後來,多次降封的鄄城侯、鄄城王、雍丘王、浚儀王、東阿王、陳王;甚至還得依賴母親卞太后力阻、才逃過一死的遭遇,訴說了曹植生在帝王家的不幸。最終,他鬱悶而死,得年四十歲。
那麼,賦中的人神愛戀,究竟是部分學者所說,看似愛情詩篇的〈洛神賦〉實是曹植藉洛神以寄託他的金石志業,所以故意淆亂時間?抑或這篇鋪寫人神道殊、愛情悲苦的名篇,即是作者曹植愛而不得、「以血淚書之」的現實寫照以及幻夢?今日恐已不得而知了。
「賦」是介於詩、文間的韻文體製。〈洛神賦〉是一篇駢賦,用辭華麗、情感熱烈而嗚咽沉鬱。賦中虛實相參,「實」的是全賦從曹植在京朝見曹丕之後,孤獨地離開洛陽寫起;「虛」的是文學藝術的浪漫想像,近似《楚辭.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生死契闊、會合無緣。
建安時期是我國「賦」體承先啟後的重要時期:從漢代大賦重視的「體物言志」、「鋪張揚厲」開始轉變,逐漸從宮廷走向社會,成為重視作者主觀情思、個性,文字也從艱澀凝重轉為華美剛健、自然明朗的體式。而曹植無疑是賦體轉變中以及轉趨「抒情」的重要作家。
在〈洛神賦〉中,曹植以馳神遙望、不勝企盼的悵惘心情,敘寫人神間從相遇相知,到怨慕神傷的苦澀戀情,再到最後不得已的離別。也或者他是有意藉著繽紛迷離的綺麗世界、「香草美人」的比興寄託,抒寫志高行潔卻行路艱難的多舛命運。而開篇所說的,他因有感於宋玉的〈神女賦〉而作,也已暗示了這是一場無法結合、志意不伸的人生或愛情悲劇。
傳說中的淒美愛情故事……
唐李善為《昭明文選》作注,說〈感鄄賦〉就是〈感甄賦〉,並在「曹植」條下記載了一段不知何據的愛情故事,也就是流傳千年的,曹植和甄宓的淒美愛情傳說。
傳說中,曹植愛慕美貌絕倫的甄氏,曹操卻讓她嫁給了曹丕,即後來的甄皇后。曹植「晝思夜想,廢寢與食」。
黃初年間當曹植入朝覲見已經篡漢的魏文帝曹丕時,甄后已經失寵並被郭后讒害了。死時還被以糠塞口、披髮遮臉,很是凄慘。曹植看見甄后所留下的玉鏤金帶枕,不禁涕泣。文帝於是令太子留飲,並將甄后枕贈送給曹植。
曹植離京返回鄄城,行經洛水畔,睹物思人,痛不自勝!恍惚間忽見從水上御風而來,凌波微步、羅襪煙塵的洛神(即甄宓?)自言:「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悲喜不能自勝的曹植於是寫作了〈感甄賦〉。
夢耶?幻耶?儘管傳說紛紜、說法各異,批評和質疑者也兼而有之;但是李善注大抵上就是這個愛情悲劇的發展脈絡,後人頗多相信該賦就是曹植寫給甄宓的最後愛情詩篇。〈感甄賦〉在魏明帝繼位八年後,為避母親名諱,被改稱〈洛神賦〉。
此外,曹植還有一篇〈愍志賦〉,賦中訴說喜歡鄰居女子,可是該女嫁給他人,他「思同游而無路,情壅隔而靡通」的痛苦心緒。而在甄后被曹丕拋棄、次年並被殺害後,曹植又作了〈出婦賦〉,痛言「悅新昏(即婚)而忘妾」、「恨無愆而見棄」的棄婦悲苦。
所以《太平廣記》等類書也都採用洛神就是甄宓的說法。
李商隱〈無題〉詩也說:「宓妃(借代甄宓)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道盡了曹植在〈愍志賦〉中泣訴的:「哀莫哀於永絕,悲莫悲於生離」的憾恨愛情。
一樁愛情與家庭的悲劇,先不論歷史上究竟有無?卻被炒作得十分文藝唯美,其原因就在於一篇〈洛神賦〉。由於〈洛神賦〉被神格化的愛情減卻了人間現實感,很多問題似乎就被解決了,包括倫理軌範;更何況〈洛神賦〉中的神女始終「以禮自持」,並未逾越軌範。那麼,先撇開可能的「言外」寄託、歷史考據癖與衛道者的指責,或是戀人的年齡差距、曹丕贈枕的可疑……,且讓我們純就「言內」的字字珠璣、沉浸在淒美的人生與愛情苦酒中,細飲慢酌地做一回不願醒轉的讀者吧!
「余情悅其淑美兮!無良媒以接歡兮」的一場愛情
◎呼喚洛川水靈……
〈洛神賦〉開篇先從曹植自京返回東方封邑的鄄城寫起。
曹植在夕陽中行經洛陽南邊,一下子「伊闕山」被遠拋在後了,一下子越過「轘轅山」並經過「通谷」,然後登上居高臨下、眺望洛水浩渺煙波的「景山」上了。
此時,車馬疲困了,他就先讓馬兒在鋪滿香草的河岸上歇歇、在芝草田裏吃些草吧!他則悠閑漫步樹林間。然而當他放眼洛水美景、思緒飄到遠方時,一抬頭忽然看見了一位絕世麗人正站在山崖邊……這位女子是誰啊?
他問隨從,是否也同樣看見這位女子了?
隨從說: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洛神「宓妃」呢?又問:女子長得什麼樣子呢?
曹植於是就以藻飾刻畫的生花妙筆,鉅細靡遺地描繪了這位麗人的樣貌容止――這是曹植〈洛神賦〉的開場獨白。
◎她的美要怎麼形容呢?
隨從並沒有看見這位麗人,希望曹植能加以形容,曹植遂描繪了這位曠世絕美的神女。她那形神兼備、既脫塵絕俗又風華絕代的美,該怎麼說呢?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她,飄然而至,輕盈翩然的風姿和神韻,就如被驚飛的鴻雁,柔美又如游動的蛟龍般。她,容光煥發,有如秋日盛開的菊花;青春豐美,也如春天茂密的青松。
她時隱時現,就像月籠輕雲,飄忽不定又像流風迴雪。遠看,她如旭日從朝霞中升起,皎潔而明亮;近看,她像芙蓉從綠波中出水,光艷照人。
她的體態適中、高矮合度。其肩纖瘦,腰細如束,頸脖細長,微露出脂粉未施的雪白肌膚。她俏麗動人,在高聳的髮髻下有著修長微彎的細眉、朱唇皓齒。尤其那靈動顧盼、流眄生姿的閃亮雙眼,再配上兩個醉人的甜甜酒窩,令人陶醉迷惘,不能自已!
她的舉止儀態,優雅明豔而綽約,溫文嫻靜又飄逸,情態柔美,說話也得體動人。她的衣著品味,裝扮絕美,身上披著光彩絢爛的羅衣,耳中戴著精美的耳環,頭上用金銀翠簪為飾,衣上綴滿閃亮明珠,腳上穿著繡花鞋,後面拖著薄霧般長長的裙襬。
她,分明是從畫中走出來的人物,然而又青春活潑。在山邊徜徉時,她活潑跳躍、且行且戲;她又捲起袖子,露出雪白的玉臂在河灘上採摘著湍急水流中的芝草。她是洛神,是從仙境走入人間的美麗精靈。
◎「恨人神之道殊」的苦澀愛情
如此麗人,怎不令人怦然?曹植春心蕩漾了,卻苦於沒有良媒傳達情意,「余情悅其淑美兮!無良媒以接歡兮!」這也預示了人神道殊,這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滿懷情意要如何傳達呢?他幻化地請水波代傳。他解下玉佩相約,洛水神靈也舉起瓊玉相應,並指著深淵水流為誓。不過洛神實在太美好了,讓他患得患失,讓他真情眷愛卻又憂心水靈欺我,害怕會不會如《神仙傳》鄭交甫被漢水女神所戲?
她的神聖高潔,使他不敢造次,使他狐疑猶豫,不敢逾越尺度,終究以禮防自持。這就是愛情難解的難題吧!狐疑、猜忌、想擁有、怕失去,捏重了怕碎、拿輕了怕掉,甚至現在說「是」、就怕明天又說「不是」的不安……,面對著眼前「神光離合,乍陰乍陽」、「飄忽若神」、「華容婀娜」的洛神,曹植寢食難安!
那麼洛神對曹植呢?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
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當洛神被娥皇、女英湘水二妃和漢水女神等簇擁著要離去時,她「將飛而未翔」、「聲哀厲而彌長」,在眾仙的陪伴中竟然孤獨地哀嘆「匏瓜無匹,牽牛獨處。」表現了掙扎矛盾、波瀾起伏的「若危若安、若往若還」,變化不定、憂喜不明、欲去還留、欲言又止的內心痛苦。
但是一切的掙扎終歸徒勞,她還是必須離去。於是曹植極盡鋪排能事地安排了風神、河神、水神、歌神以及文魚、六龍、鯨鯢、水禽……的護駕排場。而她在回去的路上,「羅袂掩涕,流襟浪浪」地哭泣、頻頻回首,並親口說出了「長寄心於君王」的深情告白――洛神的熾烈情愛也盡在其中。
最後,被留在原地的曹植,驚愕地看著神光消失、伊人不見。他瘋狂地登高搜尋、駕舟溯流、浮川忘返。然而這一場生命中「良會永絕,一逝異鄉」的永離別,除了留下無盡的思綿綿、悵盤桓外,就只有繁霜沾衣與耿耿不寐了。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
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僕伕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張麗珠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