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通論
小和尚問老和尚: 「佛已經降伏了魔,為什麼不消滅他呢?」「為什麼不將他永遠囚禁在地獄中,以免繼續危害他人呢?」老和尚說: 「佛陀不是獨裁者,不會整肅異己」,而且「寬容並不意味受制於人;慈悲也不妨害成道!」
《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故事,是我們從小到大所耳熟能詳的;但是一個努力不懈、人定勝天的寓言,為什麼會收錄在思想系統近於道家的《列子》裡呢?這就很值得後人玩味了。其實《列子》所要昭示的,是一種不同境界、不同工夫論的位階。
明末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有一篇莊子試妻的故事,故事改編自《莊子.至樂》「莊子妻死,鼓盆而歌」,但兩者各異其趣。
馮夢龍以虛構的情節、戲劇性的故事,加入對人性道德、愛情、情慾糾葛的考驗,轉化莊子原有的哲學思考。其與《莊子》原意完全不同,但提高了戲劇性與娛樂價值。
很多人誤解了護法,常説某某人有護法護持,其實,護法護的是法,不是護人。
所護持之人若成就佛道則護法亦有功德,若此人背離正道而行邪道,護法不僅沒功德,還會被連累。
成語專區
人類在不斷求新求變中突破進步,也在各種錯誤中學習成長;但人類歷史上有很多血淋淋的經驗與教訓,我們要能借鑒前人、深刻記取,切勿盲目做出覆水難收的事啊!
「黔驢技窮」譏刺那些仗著表象唬人、實則內裡空洞的人,一旦被識破,將會被反噬。這個成語留給今人的鏡照是,有時我們是那頭驢,曾被敬畏、後被識破;有時我們是虎,默默等待出手時機;也有可能是看熱鬧卻不管結局的好事者。值得玩味。
人生難免會有一些力所未逮的無奈,就像春秋時的晉景公在面對宋國求援,而楚國如日中天的氣勢時,陷入了兩難的局面。大夫伯宗說: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這時候是不能憑藉衝動行事的,否則啊,更大的危難恐怕就近在眼前了。
相傳被老虎吃掉的人會變成「倀鬼」,並為老虎所控制,幫助老虎作惡。
成語「為虎作倀」、諺語「狼無狽不行,虎無倀不噬」即源於此。
「一葉障目」也作「一葉蔽目」,常用來形容人被假象蒙蔽了心靈,而無法看清事物全貌或認清問題根本,做出不正確的事情。
這句成語源出道家《鶡冠子》「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經三國時邯鄲淳所著《笑林》引用,而廣為流傳。
「除舊佈新」多指過農曆新年前,將家裡或自己徹底的清整一遍,拋棄不好的一切,寄予新的希望,期以嶄新之姿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