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零負評文人,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無數仁人志士。這兩句不朽的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真實的寫照。可是,天下的痛苦那麼多,這個「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終點到得了嗎?范仲淹沉重的人生裡,有快樂的可能嗎?
快樂不在「看得見」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便病逝了,母親無依傍,只能改嫁山東朱家,並將范仲淹改姓朱。范仲淹長大知道身世後,便離開朱家,掛搭在醴泉寺寄讀。疲憊時,以冷水洗臉來提振精神。並將每日煮的一碗粥,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撒些鹽、拌上青菜,以此果腹。後因其努力不懈,果高中進士,就把母親接來奉養。
當官後,范仲淹事母至孝,並正式恢復了范姓。但他並未過上奢靡生活,衣食和常人家一樣。但對族人及讀書人卻非常的愛護及慷慨好施,不但創辦學校,培養讀書風氣,也設置義田,贍養弱勢的范氏宗族。
他為人孝義節廉、扶危濟困;為文情文並茂、寄託深刻,代表作〈岳陽樓記〉名傳千古,最終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後世。
從這裡看,范仲淹並不能說有一個普通的幸福童年,而是在非常戲劇性的過程之中,隱然知道:也許快樂不是一種享受,而是在於一種承擔,一種最高意志的完成。
快樂不是看得見的才會快樂,看不見的累積,也是快樂的重要累積
但是:天下的憂愁那麼深重,累積的彷彿是無窮的痛苦,先憂後樂的結果真的能找到快樂嗎?也許重讀〈岳陽樓記〉才能有更深刻的回答。
想像的山水寄託真實的情志
岳陽樓位於湖南洞庭湖畔,樓高三層,唐玄宗時張説所建。至北宋滕子京被貶到岳州巴陵郡為太守,再重修時,已逾三百年之久。
滕子京寫信給范仲淹,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請他作記。范仲淹未曾到過岳陽樓,遂憑該圖想像,於慶曆6年9月寫成了〈岳陽樓記〉。
於是,記敘山水之美絕非重點,而是藉該文安慰滕子京鬱悶心情,亦道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
在文章首段即切入正題,說明作記之緣由。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並以「謫」字為下文定調,談謫居的生活與調適。
次段,先從空間切入,以「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數語,極言湖面之廣闊與水勢之浩大;接著從時間著墨,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洞庭湖早晚景色的陰晴變化。
然後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說明岳陽樓自己不必重覆記述,也避開了沒到過岳陽樓,卻要生硬書寫景象的為難。
最後經「然則」一轉,帶出「遷客騷人」,自然地引出雨悲、晴喜兩段,以情景交融的筆法,抒寫其「覽物之情」兩部分:
先寫雨悲,以「若夫」起筆,用四字短句,描寫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使日星無光,山嶽藏形,也使商旅不敢出行,船隻損壞;暮色沉沉,虎嘯猿啼,聲聲入耳。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眼蕭條冷落,觸景傷情,引發「去國懷鄉」的感慨,既擔心奸人的誹謗,亦害怕小人的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
再寫晴喜,以「至若」領句,以簡練筆觸,描繪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水天一碧的美景。鷗鳥自由翱翔,魚兒歡快泳游,岸邊的花草顏色青蔥,散發濃郁香氣。夜間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明月照耀湖面,浮月閃耀金光,月影沉浸有如璧玉。漁歌互相唱和,帶出無邊的歡樂。這時登上岳陽樓,便會「心曠神怡」,榮辱全忘,感到無比的歡欣愉悅。
但這被外境牽著走的悲喜,不足以成為仁人志士的高遠心志,范仲淹進一步以「嗟夫」開啟,提出古仁人之心,否定雨悲、晴喜之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
對范仲淹來說:仁人志士,不為外環境的變化而動搖,是「居廟堂」也好、還是「處江湖」也罷,都以民為先。終究點明了文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旨,也闡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拓寬了文章的境界。
快樂源自於主動性
重讀以後,我們還是要問:先憂後樂的結果,是否終於沒有快樂的一天?
其實不是的,范仲淹要說的是:不要任由環境決定你如何過活,對於仁人志士而言,先憂後樂,是能在超拔一切後,決定自己的道路,由「主動」的選擇付出與承擔,當作生活方式。痛苦,是付出和承擔,更能幫助人從能動性中,找到存在價值感,把這些承擔的痛苦匯聚起來,就更知道自己能付出的力量與價值,我們就有機會可以成就自己,所以快樂不再尋找,而是在容受自我價值本身。
可以說:這些經驗直觀的痛苦,其實包含了另一個層面的快樂——我的負重越重,痛苦越重,相對的,感受到價值也越大。所以「痛苦不一定是快樂的悖反,有時反而是快樂的方式之一。」這是〈岳陽樓記〉教會我們的事,同時,也是范仲淹用一生教會我們的。
黃承達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