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ㄧㄥˇ)書燕說」這句成語,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是藉楚人一封筆誤的信,使得讀信的燕相曲解了信中原意,並經燕相主觀臆測後,建議燕王廣納賢才,讓燕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後人即利用這句成語,指未明事情真相,卻以穿鑿附會、曲解原意的方式得到成功,結果雖好、但不足以為圭臬。
「郢」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在今日湖北的江陵縣。
有一晚,郢人寫信給燕國宰相,因他非常專注地寫信,但覺得燭光昏暗不明,即吩咐僕人:「舉燭!」交代僕人舉高燭台,讓燭光把字跡照得更清楚些,無意間,他竟誤將「舉燭」兩字也寫進信裡寄出。
燕相收到信後,對信中「舉燭」二字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心想,舉燭就是要光明,是提示我治理國家要光明正大,為國家廣納賢才?於是燕相向燕王提出招賢建議,燕王也欣然同意,最後燕國在眾多賢士的輔佐下,國家大治,蒸蒸日上。
寫這寓言故事的韓非子,和儒家、墨家有著不同思想理路,是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當時,百家爭鳴、學說紛呈,雖然諸子百家對於國家、社會、個人各有著不同的關懷及目的,也因如此,才為中華文化奠定了多元且深厚的根基。
韓非子認為「時異則事異」,面對不同時代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不認同美好只屬於光榮過去,反對儒、墨「法先王」的思想模式,譬如儒家讚美「堯舜禪讓」或「三代之治」,墨家效法大禹精神。相反的,韓非子「郢書燕說」的寓言,是用來批判、譏刺當時學者多有穿鑿附會的治學態度,不贊成將偶然的成功作為致勝的方法。世事也許會有偶然成功的機會,一如韓非子另一則寓言——「守株待兔」一樣,但那不意謂著就是人們必須遵循的法則。他主張治國之道應該強調「法治」思想,並結合重法、任勢、用術;而不是凸顯「人治」思想與「德治」理想。
所以燕國大治,不必然是因為信中誤寫「舉燭」二字鑄成,尋根究底,燕國上下共同求好的心,才是成功的根本源頭。
- 未經證實的言說,往往會讓我們「郢書燕說」,犯了穿鑿附會的毛病。
- 對於道聽塗說的事情,我們不應該「郢書燕說」。
- 「郢書燕說」告訴我們,曲解原意卻獲得成功,並不代表自己已經掌握了正確方法。
BU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