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這個典故,蘊含了先人對於世事的應變智慧。我們有時會遇到與親人或朋友間的衝突,可能伴隨著各種不如預期或是不順心的狀況,我們是要據理力爭或是學會以「退避三舍」的方法委婉處理?藉由晉文公流亡楚國時所發生的故事,提醒我們在面臨問題,可以選擇謙讓有禮的方式迴避衝突或避免紛爭。

  • bubububu
  • 2023 年 10 月 22 日
  • 常用成語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這句成語,是藉由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用他流亡到楚國時所發生的故事,提醒我們在面臨問題時,可以選擇謙讓有禮的方式迴避衝突或避免紛爭。

退避三舍的「舍」,是古代對距離的一種代稱,一「舍」為三十里。主動地退避九十里,以迴避表示謙讓與誠意,希望藉此免除實質的衝突。而古代的「里」源起周代,在戰國、秦漢時期一里約為415.8公尺,後世因朝代不同,計算距離的標準也略有不同。今日計算距離的方式,多採用國際通用的「公里」做為標準。

「退避三舍」這個典故,其實蘊含了先人對於世事應變處置的智慧。對於人和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即便未來在戰場上必需與昔日朋友對峙,也已展現對對手某種程度上的寬容氣度與威懾作用。

退避三舍

故事的主人翁晉文公重耳,在身為公子時,歷經了驪姬的陷害與晉惠公夷吾的追殺,他被迫出走逃亡各國近二十年,期間他千辛萬苦如喪家犬般地四處投靠;當至楚國時,楚成王設宴招待他,並問他:如果公子有朝一日返回晉國主政,你打算要怎麼回報我呢?

重耳回答說:奴僕、美女、玉器、絲織品大王都有了;而珍稀的羽毛和象牙、皮革楚國就是產地,那些流散到晉國器物,都是大王剩餘的,我實在不知道要拿什麼回報大王。楚成王說:話雖如此,但你還是可以想想將如何報答我。

重耳回答說:如果真的受到大王庇佑,日後能夠返回晉國主政,萬一晉、楚發生爭戰,雙方軍隊於中原大地相遇,我將命令晉軍撤退避讓九十里地,以回報大王的恩德。但如果仍不能獲得大王的諒解與停戰,我也只能拿著馬鞭、弓箭與大王對抗了。

原文出於《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ㄇ一ˇ),右屬櫜鞬(ㄍㄠ ㄐㄧㄢ),以與君周旋。」

  • 不榖:是古代君侯自稱不善的謙詞。和古代帝王自稱孤、寡人同一用法。
  • 鞭弭:馬鞭和弓。 借指戎馬生活。
  • 櫜鞬:裝武器的袋子。收藏箭和弓的具。

後人將對話中「辟君三舍」這句原文,演變為成語「退避三舍」使用。

後來晉惠公因治國無方、接二連三的背信於秦國,遭秦國發兵征討,晉惠公被俘,晉國只能向秦割地求和,並乞請秦穆公釋放晉惠公回晉。晉國至此內外虛乏貧困,人民怨聲載道。

西元前637年,晉惠公亡,其子晉懷公繼立。晉大夫欒氏暗中派遣使者赴秦,勸說公子重耳歸國稱君。在秦穆公派兵支持下,最後晉文公重耳與他舅父狐偃及一幫忠僕胼手胝足的返回晉國主政,結束眾人長期流離顛沛的生活,並開啟了晉國強盛霸權的新時代。

  • 味道奇特的食物,譬如榴槤、臭豆腐往往讓一些人「退避三舍」。
  • 「退避三舍」真正的意涵是要我們謙讓有禮,並非膽小怕事。
  • 遇到蠻橫不講理的人,我們可以先「退避三舍」,再尋思辦法應對。

Bubu

上一篇
下一篇

網站累計

  • 872,621 次瀏覽

版權所有 © 2025 中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