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的亂世桃花源(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已經認識到個體的有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所以致力於打開一個可以窺看天地宇宙無限性的視窗。他以「心、氣合一」的精神超越,遊心於無窮,突破有限形體的限制和物質形象的束縛,讓人們放下對生命「現象」的執著,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境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已經認識到個體的有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所以致力於打開一個可以窺看天地宇宙無限性的視窗。他以「心、氣合一」的精神超越,遊心於無窮,突破有限形體的限制和物質形象的束縛,讓人們放下對生命「現象」的執著,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境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已經認識到個體的有限性和宇宙的無限性,所以致力於打開一個可以窺看天地宇宙無限性的視窗。他以「心、氣合一」的精神超越,遊心於無窮,突破有限形體的限制和物質形象的束縛,讓人們放下對生命「現象」的執著,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境界。
王陽明曾經寫過一篇〈訓蒙大意〉,關懷道德教育必須向下紮根。他以結合玩樂的詩禮遊戲,讓活潑好動的孩童在遊戲中濡染於禮教,以「寓教於樂」的潛移默化方式陶養性情,是我國在十五世紀就已經體現出現代化教育精神的孤明先發。
中國哲學發展很重視「名/實」之辨,要求名實相符,譬如劉劭的《人物志》便是為了糾正政治人才名實不符的流弊,而論列天下百行殊類,以便於設官分職。其實不論選拔人才或從事各行各業,都要循名責實、綜核名實,要使名繫於實,才不會形成劣幣逐良幣、無法適才適任的社會問題。
一般人對於漢代突出天、人之間具有「類比聯繫」關係的「天人同構」義理模式,往往給予迷信的負面評價;但其實漢儒董仲舒所說的「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和今人所說的「吸引力法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中深蘊漢代哲學德治教化的理想。
家人卦是順著生命成長的常道,適時將家人間天賦自然的和樂過渡到秉心靈自覺去彼此無私相愛;家人四卦中屬於變格的睽卦則有一點重要的新意,就是可以有一個藉著衝突的機緣,刺激人心的覺醒,去進行生命間的反省溝通,以化解誤會,增進了解,恢復情誼。
我們經常聽到對情人理直氣壯的責難:「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那裡?」 但這種需要的宣示與責難真的是可以理直氣壯的嗎? 在談論愛情學之時,我經常開宗明義的宣示,就是「愛情不是一種需要,而是一種自由而且無私的互相付出。」
貪、瞋、癡是人心的根本病毒,加上慢、疑則稱為五毒;而對治五毒的根本力量則是人心內在的根本自信。我們可以用人生走向真實化亦即自我實現的「愛、和、覺、謙、信」來對治,以實現真誠厚實的生命。
每個人都想為自己的存在找到目的,都想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但所謂「意義」或「目的」,其實都是人給的,而且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你要賦予你的生命什麼意義,全靠你自己,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
古人非常重視的「性善/性惡」討論,雖然已不是今日的主流議題與一般人關注的話題了;但卻是關乎教育方式,關係到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養成教育、人格形塑的品格教育方式。而了解古聖先賢,則是為了能夠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是要藉古鑑今、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