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沒有哲學?
中國有沒有哲學?這是一個在〝西方思維〞下對中國思想的質疑。
但中國哲學其實毋須依循西方模式為判準。中國哲學自有其強調「安身立命」,以及密切相關乎人生和理想實踐的完整、嚴密思想體系。事實上凡是對人性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哲學是通過自覺反省而採取的、對世界與人生的一套看法。
哲學一詞原義為「愛智」,強調理智思辨與邏輯系統,若從外在形式上說「名」,我們或許可以說中國沒有像「希臘傳統」式的哲學;但是從哲學的「實」即思想內涵來說,哲學不一定要以語言文字的邏輯思辨面目展現。
所以答案很顯然地,中國當然有哲學。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為芸芸眾生找到能夠使其安心、建立自我價值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安身立命」。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隨著所遭遇和心境的不同,隨機而交替主導個人的思維模式、意識型態,有時也會互相支援運用。所以中國哲學著重在人的主體性強調,要讓每個人「安身」即安此生,進而「立命」即建立起永恆的生命意義。不同於西方哲學所強調的客觀知識系統。所以啊,為什麼中國哲學難以捉摸?
因為:
生命哲學具有難以被語言文字完全掌握的特性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的強調,它具有難以被語言文字完全掌握的特性,可以說是一種「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內涵。
那麼我們要如何理解它呢?
生命哲學是一種重「實踐」而不是重「知解」的學問
中國哲學的所有言說,都不是為了建構出客觀的知識理論系統,所以不能只是透過文字知解的知識論、或通過單純的科學演繹形式來掌握。這也就是習慣西方思維模式的人對於中國哲學難以認同的一個原因,他們經常認為中國哲學缺乏科學意義的普遍性,無法被具體檢驗、證明。
生命哲學是重實踐之學
中國哲學的所有言說,都是要通過言說來指引我們的行為與修養,都是為了促成真實的道德實踐,以呈現真實的人生境界。
因此我們還必須了解到:
1.「道」在言說系統外,又在言說系統中
2.任何涉及道德的言說系統,都是開放性系統
3.道德經驗之覺知與涵養,必須通過修養工夫
道在言說系統外,又在言說系統中
這是說「概念」和「道」之間的關係。
真實的道德原理自身是沒有任何概念內容可說的;但若不據此概念,對於道德便將無法有任何言說。所以對於「道」的開展,仍然必須依賴概念、語言文字的說明。
道德實踐必須導入真實的經驗實踐,而不是建構了言說系統便算完成。任何「概念」絕對不等於就是「道」。
況且當我們明確地據某種概念以說「道」時,實際上也只是呈現了「道」的某一個面向而已,其所無法被涵蓋的道德原理,遠比被此一概念所開展的要多。
從這個角度看,「言說系統」對於「道」,同時也是一種限制。如果拘執於所據以說明的概念,則「道」的真精神將反而被泯失掉。所以當藉由「概念」以開展「道」時,「概念」一體兩面地既是對「道」的開展、也是制約。
譬如在啟蒙教育時,當明確教導幼童拿拖鞋、盛飯、端開水,就是「孝」的表現行為,則幼童可能遂將不頂嘴、聽話、用功讀書、幫忙家事……等排除在「孝」的內涵之外。於此,我們或可以採用一種「得意忘言」、「得魚忘筌」的方式應對。
須知對於魚、道、意等目標之獲得,才是目的;過程中所運用的言說系統(筌、橋),都只是做為言說憑據的暫借概念而已、一種工具的運用罷了,所以不要被所暫借的概念給限制住了。
任何涉及道德的言說系統,都是開放性系統
這是說明概念和語言以及理解間的關係。凡自言說系統所從出的概念,對此言說系統內的語言,並無完全的涵蓋或規約性;而此系統內的語言雖有相當程度之可理解性,但也並無絕對之保證。
譬如對於良知的理解,就是一種屬於實踐的理解,而不是抽象的理解。因此想要對其有所保證,還要看對於「道」的體證之有無,以及良知在事實上之有無呈現而定。所以凡是此一系統內的語言,不論其為可理解的、或不可理解的,都不能有本質上的確定。
道德經驗之覺知與涵養,必須通過修養工夫;不是單憑語言文字、邏輯思辨所能達到
涉及道德的語言雖然也同樣具有人類的普遍經驗,即道德經驗之支持;但是道德語言不像科學語言純為演繹,道德經驗也不像感官經驗之現成,能夠直接地被每一個人感知,而是要通過某些修養、工夫或指點的條件才能達到。
良知之體現必須通過「逆覺體證」
良知躍動之察識,只能由良心當下自證,不能以肉眼目睹。
良知的活動,一方面是內在良知的虛明靈覺;一方面是我們在應世接物上,對如理或不如理所表現為的、外在之「安」或「不安」?
當我們警策到一念不安時,良知便已經獲得證立了。(不過即便自己並未自覺其存在,也不是良知不存在,只是渾不知覺罷了;並不同於昏昧、或者放失其心)
因此通過涵養工夫──不斷累積反省經驗,如「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刻察識良知之躍動,並刻刻保有此清明,這樣便可以使道德經驗浮現到我們的生命表層。
◆張麗珠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