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兩個能力:一個是「選擇」,一個是「質疑」。
在任何情況下,人都有選擇權,即便「不選」,那也是「選擇」的一種。能夠選擇,讓我們不必怨懟老天,能誠心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質疑」則是確認自己正在思考的狀態,只要還在思考,活著的價值和感受,就能不言自明。
可是弔詭的是:當「質疑」碰上了「選擇」的障礙時,我們會陷入極大的困境,好像陷入五里霧中,完全不能辨別方向。
迷霧,不能光想用蠻力刺穿,更多時候需要外在的晴朗,才能完全散去。人生也是。很多問題,不可能單刀直入獲得答案,需要外在的助攻,才能獲得最佳的解答。所以,光是「空想」,永遠難有真正的解方,依賴個人短暫生命裡的經驗,就想類比萬世萬物的真理,也永遠無法達到真正的至善。
花一個經驗,求一個潦草的答案,許是深陷在選擇的誤區,難以自拔,不如好好「學習」,去優化答案的可能。
所以人除了「選擇」和「質疑」兩種最好的能力外,也還需要另一種讓自己變「更好」的能力,那就是――「學習」。
通過學習,不但可以釐清質疑,還可以優化選擇,得到更大的創造力,把世界變得更加精彩。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有無盡的學習能力,人活著便有了眷戀。因為學習就是世界的創作之光,為了破曉時的那一縷光,能熬過整個無盡黑夜。
早在將近兩千五百年前,就有一個前衛的儒者,以專文討論學習的重要性。該篇詳盡嚴謹,鋪排壯麗,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和他呼籲學習的企圖心一樣壯闊,可以作為後世「學者」的文章模範,更形成了一種學者型的文風,成為後世師法的對象。
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荀子〈勸學〉篇。
重視遷善的――最為「老師」
戰國時期的荀子,他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做過三任祭酒,在當時被稱為「最為『老師』」。最為,即最頂尖的意思,然而,在稷下學宮被稱「最為老師」有什麼厲害之處呢?我們可能要先了解什麼是「稷下學宮」、再了解「最為老師」的重要性。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場景發生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其存在時間約莫一百五十年左右,是古代學風最自由的時期之一,也是知識份子的「黃金年代」。來到稷下學宮的學者被稱作「稷下先生」,待遇優厚,皆命曰「列大夫」、「高門大屋尊寵之」,而工作是「不任職而論國事」。
簡言之,稷下學宮,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人才智庫;是各家各派學者的遊學集散地;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根據地――在學宮中的學者,隨時可以向國君進言,真正實現了「兼容並包」的理念。
所以,在當時齊稷下學士數百千人中,荀子能被尊作「最為老師」,意即當時人才智庫的最高模範,也是領頭的人物,可看出他的學術地位深受時人認可,顯然,在人格和智慧上,也很受推崇。
但因樹大招風,遭人讒言,荀子終於失望地離開稷下學宮;輾轉到了楚國後,春申君對荀子禮遇有加,任為蘭陵令,後來又在列國踅了一圈,還是落腳楚地,也在楚地逝世。
歷來大家對荀子主張「性惡論」頗有爭議:
荀子否定了善性天生內具,與孟子立論不合。事實上,他並非主張人性為惡,這是歷來很大的誤解。他不是說人性為惡,而是說「惡」是因耳目口鼻等情欲「未加節制」才演成的――基本上,他說的是「欲」惡,而非字面上的「性」惡。
是故,經過「善」由外鑠,肯定了學習遷善的作用,可以把沒那麼完善的人,變得更好,強調了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肯定學習有強化的可能,更強調學習與改變的重要性。
由於他重視學習,也讓荀子變成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除了法學家韓非子、秦朝丞相李斯、還有漢朝丞相張蒼,皆名重一時。然而他的教育方法裡,最重視的是個人的學習,所以荀子開篇第一章,便是〈勸學〉,可見得其中奧義。
全方位的「勸學」
〈勸學〉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篇首,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全文以「學」為經,以「不可以已」為緯,總論「為學」與「修身」的重要。可以分成幾點討論:
◎學習可以優化人生
大家都聽過荀子的名句吧!――「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說明學習如何從「量變」進至「質變」,進化成好的可能性。同樣的,學習可以迫使我們改變,像筆直的木材,烤彎塑造成車輪,變成圓了以後,不復從前挺直。而我們經過學習的改變,也不會再回到原先的無知狀態。
木材能取直,刀劍能磨利,只要人能廣泛地學習,加上不間斷的努力,就能使每人更加出色。反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是不通過學習,難以打開視野,難以成就更廣博的自己。這就是懂得利用外物,就像在高處招手,別人就能在遠處看見;順風呼喊,聽的人就能比逆風聽得更清楚。坐車馬可行千里,坐舟船的人可橫渡江河,都不是靠本能,而是善於靠外界事物的幫助,學習就是你最好的外物,甚至是最好的武器。
藉助外物,幫助你處理得更多,生活得更好。
◎學習環境決定你的思維
環境對學習也有相當的重要性:「蒙鳩」鳥雖然築了美麗的巢,但建在葦苕上,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射干」木雖然只長四寸,但因其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看見了山上最壯闊的風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學習環境夠好,便能抵禦本質性的頹軟,相對地,學習環境變差,每個人都會沾上汙點。「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只有在好的環境、和值得尊敬的人相處,才能讓你變更好的人。
◎你的未來決定你的現在
我們都覺得是現下的努力決定未來,其實反過來,我們的未來成就,才能定義我們現在的付出究竟是什麼意義。荀子提醒我們,「學」是需要挑正確的學,才不會浪費努力,有所獲得。樹林若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棲息,但醋變酸了,只會惹來蚊蟲,所以「所學」與「所成」,會決定你的努力與價值。學習過程當然可貴,但也不能一味的只停在過程,只有不停累積,才能墊高你的現在。未來擁有了一片遠洋的你,才會知道每朵由時間堆積出來的浪花,有什麼意義。
◎有價值的事值得累積
荀子說:正如堆土成山,風雨興起;匯水成淵,蛟龍生起;積累善行就能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專一的積累價值,就能累積出成就。而且,只要這個善意累積出足夠的力量,就會累積出足夠的聲量,讓世界看見你的價值,並且「真積力久則入」,成為和聖人並駕齊驅的人。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纍纍,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的積累密不可分。
◎為學動機在修身
學習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就是優化自我的可能性,所以荀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不是說今之學者較好,而是覺得今人讀書,都太有功利性,有外在目的;不像過去的學者,只是真正的修行自我。真正的君子,讀書是為了修身養性;小人之學過於功利,是為獲取外在成就,有時也會以智慧犯罪,誤入歧途。所以荀子很強調學習的動機,只有正確的目的,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
荀子最懂得後天學習的意義,在〈勸學〉裡,我們不難發現,各主旨條理皆十分清楚,條理闡述一個具體問題,尤其善用大自然的比喻,兩千多年前文筆,卻能取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現象來說明,一面顯現荀子的博學,更能看出他的巧思,「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說明物以性近,事以類從,但通過文句的對比,更能呈現內容的重要性。
又像「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都是金句連發;荀子的文筆之美,在於能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把抽象的道理概念化;加上句式整齊,琅琅上口,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後來,李斯的〈諫逐客書〉文辭寫得好,被譽為「駢文之初祖,漢賦之先聲」,顯然有受到荀子文風的影響,和「學習」有直接的關係。
學習帶來更多創作的眼光
「更好」的能力是學習來的,個人要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經驗」轉換成對自己「有用的經驗」,其實不是十分容易――要成為「詩化的經驗」、「創作的經驗」那就是難上加難。
因為大多數人「普通的經驗」都差不多,但常常只有少數人從中學到教訓,其他的人卻辦不到,主要的差別就在「學習」的差異。
荀子的〈勸學〉篇提到的「學習」像是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一般,不論在動機、在方法、在選擇、在用途都有見地,其過程是分析與研究。
在人生的謎底尚未揭曉之前,學習,是一件能接近謎底的方式,若活著能心懷熱望,不懼風浪,既有青春犯過的錯可以懷念,又能執煙火向星辰,那該多美呀!
「學習」就是那手持燦爛煙火的正確方法,不但讓你安然地度過煙火的轟轟烈烈,還可以照見你燦爛的一生,在選擇、質疑的兩個條件上,你可以有「更好」的可能。
黃承達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