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眼淚是同情共感的載體,讀〈陳情表〉的一哭,就是感受到這篇文章飽和的感情。他推卻官職、謝絕出仕,只因眷戀和祖母稀缺的相處時間。
〈陳情表〉作為文學史的呈堂證供,證明李密絕對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但在這樣奮力的感情用事裡,我們會看到一個人在愛裡的耀眼光芒,讓自私、怯弱的靈魂,都變得更為勇敢。
是的,也曾有過那樣的無限――在我們有限的人生裡,因其所愛,而散發美麗的光彩,即便只是短暫的片刻,卻能發出無盡的璀璨。〈陳情表〉就是李密生命的無限,代表其人、其心永垂不朽的深情。裡頭有對祖母的牽掛,情動於衷而發於言,穿越千年,來到現代,還是能夠感覺每個字句,都是熨燙的深情。
李密想說的應該是:幸福原來不是詩篇、不是情歌、不是語言的奧義,而是真實的陪伴,在侍湯用藥裡,感受每個珍貴相伴的瞬間。
坎坷童年有微光
魏晉南北朝的世族勢力是政權的主體,蔭蔽的權力可以複製階級,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家庭背景應有點根柢。無奈其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家道就漸次中落下去。加上幼時體弱多病,都依賴祖母照料,童年頗為坎坷。
都說:「多病之人早熟」,李密大概就是在這樣的早熟裡,感受到命運的無情,但同時也見證祖母舐犢的深情,更能感受祖母無私的愛。
也許正是因為李密被深深愛過,所以更有能量反哺。
被祖母一手拉拔長大的李密,甚為好學,也讓祖母感到欣慰。
他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先後出任蜀漢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洗,音ㄒㄧㄢˇ,洗馬是前導威儀的職官),也曾多次出使東吳,迅捷的辯才展露無遺。
只是老師譙周在歷史上頗受爭議,蜀國還沒亡國的時候,就勸後主劉禪退位,也不顧臣節,毅然投魏。而同門的《三國志》作者陳壽,後來也投靠了晉朝。可見得,李密師承的理念,並非樣板的盡忠守節,而是更在意自我價值的發揮。
然而他的價值發揮,是非常情感性的,他不問做的事有甚麼用?能值幾斗米?攢多少錢?甚至是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我能不能問情無愧?我能不能感動自己?這個問題,其實更扣著生命的本質。
李密多次出使吳國,其中一次,孫權探測性的問蜀漢兵馬多少,他回答道:「官用有餘,人間自足」。這一方面可以看到李密辯才,可一方面,也看出來原來李密的核心價值――他並不是貪多、貪利、貪大國的人。在他的思維裡,人的生存價值,大於對薪俸、對官階的期待。
許多人在家庭關係裡想做老么,或是弟弟、妹妹,得到比較多的寵愛和照顧,又不必擔長子的責任。一次,孫權和群臣正在討論「兄弟」在家庭中的優劣,只有李密獨排眾議說:「我願意做兄長。」孫權問他:「為什麼?」李密說:「做兄長的,有更多時間侍奉父母。」吳國君臣都認為他說的對,也為這個答案,更佩服李密的為人。
從這兩件事看來,李密確實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但感情用事不誤事,重視的是人在選擇時,不主張利益,而能為情所忠,反而能見到他的可貴。
不以一姓為依歸
當時,晉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他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西元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才名,下詔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但李密還是不去上任。
要知道,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後,為鞏固政權剷除異己,殺了何晏、丁謐、嵇康等人,此外亦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多次徵召李密出仕。李密若拒不出仕,很容易成為權力下的祭品。
李密既師承譙周,應懂得發揮自我長才甚於忠君愛國;又有照顧祖母,絕不能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衷。所以〈陳情表〉不是因為拒絕「貳臣」,而是更有內蘊的作品。
表以陳情緣祖母
〈陳情表〉一開篇,李密便自陳身世,首句「臣以險釁,夙遭閔凶」,向晉武帝坦言自己童年悲慘;且「少多疾病,九歲不行」,祖母卻「躬親撫養」,足證祖母對己無私的養育之恩。並以「慈父見背」、「舅奪母志」、「既無叔伯」、「終鮮兄弟」,一句句扣緊「零丁孤苦」,一方面委婉地說明母親改嫁後,只有祖母照料,一方面又說明,家族中,實在也沒有旁支可以負擔此責任。以李密自己的處境來說,若為求仕宦,不能照顧祖母,實在過意不去。
接著,鋪墊晉朝「以孝治天下」談起,強化因為「孝」不得出仕的合理性。又以「逮奉聖朝」、「少事偽朝」作為政治表態。說明自己本有宦達之心,以「聖朝」稱晉朝,「偽朝」稱蜀國,彰明晉朝統治的正當性。
值得注意的是,〈陳情表〉全文用了29個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後刺史臣榮」中兩處指朝臣外,其餘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下,臣」字可說是自明心跡。又以「本圖宦達,不矜名節」,再次說明自己是圖功名利祿的,希望晉武帝卸下防備之心,不要認為自己拒絕出仕是因為前朝。
最後,進一步描述了祖孫二人的狀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表現祖孫相聚時日無多,也寫自己對祖母依戀不捨的深情,更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作為承諾,表明自己的忠誠。只要皇帝願意讓他能盡孝道,讓祖母頤養天年,日後定當為國效力。
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深為李密的一片孝心感動,讚美他「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他的請求,讓他侍奉祖母,使祖母頤養天年;還賞賜奴婢二人,協助照顧;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一份「陳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還感動了君王,不但完成「既達辭謝目的,又能免於殺身之禍」的章表,更讓後人記得李密,其實正是「孝」的核心特質。
〈陳情表〉之所以影響了後世,不只是因為觸及到漢文化中,很看重的孝道文化。除了在尊老敬老的文化傳統外,我們還能讀到李密與祖母間,是更濃厚的人和人的牽絆。
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李密的幸福感,並不只是被疼愛、被照顧,對他來說,真正的幸福感是:讓此生最疼愛他的人也能擁有幸福。
為此,他可以放下仕宦、放下人生。
對祖母的愛從他的生命中心漾開來,像水經過所有的花朵和樹木,給根帶去了生命的汁液。每朵花朵是祖母的微笑,樹的茂盛是祖母的健康,整個世界的蕩漾,因為有愛、有寄託,所以可以捨官、捨名,只為全力奔赴於照顧這個曾是世界上最疼我的人。
原來放下某些部份不是為了解脫,而是為了更專心致志在更重要的事上。
對李密來說,那就是——祖母。並且,以此為圓心,拓展到對世界的大愛,也成就李密的品格。
愛的品格決定人生高度
能力,也許可以決定人生能得到什麼;但人的品行,卻會決定最終能走到哪種高度。
李密在祖母劉氏去世服期滿後,先在溫縣做了縣令,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有為有守。過去,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人民以此為患。他保護百姓,不讓過境的王侯對百姓勒索,深受百姓愛戴。後來,李密本來有希望到朝廷中任職,施展抱負,卻因過去得罪了許多高官,致使處處受到刁難,故朝中無人推薦,只做了漢中太守。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漢中太守時,李密竟建了一座「武侯祠」,武侯是祭祀諸葛亮的,有對緬懷蜀國的意義,又有一點懷才不遇的寄託。這件事驚動了晉武帝,差不多一年後,因諸事累積,加上群臣建言,終於觸怒了皇帝,令其罷官歸田,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李密歸附西晉後,他還是認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從而兢兢業業為新朝廷工作,為老百姓做事,尤其沒了祖母,他更用心投入在國事。然而,不權謀、不爭功的他,也終究因了自己的感情用事,積疾抑鬱而終。
公元287年,抑鬱的李密卒於故地彭山縣保勝鄉,好友安東將軍胡熊與皇甫士安主持了他的葬儀,師弟、著名史官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其列傳。
總結李密的故事,始於孝順,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從孝養祖母,到為官出仕,李密不變節的,不是死守著朝義,而是真正為塑造他人幸福的依歸而努力。
向內找,去找見證愛的本性,向外去,去實現愛的可能――只有讀懂李密,看見並實現了感情的珍貴,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陳情表〉拔擢的價值,如何超古越今,成為一篇動人的應用文。
黃承達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