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自刎:宛若一顆淒美的流星
公元前202年的垓下,楚營的將兵們,突然聽見楚歌四起,長期征戰的士兵們,終於擋不住對家鄉潰堤的思念,導致軍心渙散,紛紛逃跑。楚霸王、項羽眼看大勢已去,多情的他,最惦記美人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悽然起舞,和淚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為了讓項羽不再有牽掛,和完〈垓下歌〉,便拔劍自刎。
悲痛不已的項羽,收拾了虞姬的遺骨,隨即帶領八百騎兵連夜突圍。漢軍追趕的急切、到烏江以後,碰見了烏江亭長。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還在,請霸王乘船渡江,漢軍沒有船過江東,決計追不上,只希望霸王珍重,將來東山再起。
一句「無顏面見江東父老」項羽謝絕烏江亭長,忍將跟隨自己多年的坐騎烏騅馬托給亭長過江,免於烏騅戰死。自己則帶領最後28個子弟兵奮戰到最後一刻。
此時竟發現追兵中有自己的舊部下呂馬童。項羽說:「不是我不能打,是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來了,那就讓老朋友得萬戶侯吧!」於是慷慨地自刎在烏江邊,將頭送給了呂馬童。
凶險鴻門:扭轉命運的關鍵時刻
這個全面潰敵的結局,如果回推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的鴻門宴,一個念頭,可能會完全扭轉局面。
楚懷王分派項羽、劉邦兩個不同的任務,比較難的是要項羽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相對容易的則是派劉邦攻打函谷關。臨行前,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奮力大破秦軍後,劉邦竟已先入咸陽,項羽對劉邦先封王,感到不公,非常惱火,於是奮力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而本來貪財好色的劉邦,竟約法三章,保證咸陽百姓的身家安全,開始攏絡百姓。這時內奸在漢營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劉邦有稱王的野心。項羽聽了更惱怒,決定直接發兵攻打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顧念和張良有故人之情,向張良報訊。
張良分析情況,認為不宜和項羽硬拼,要劉邦退出咸陽,回師霸上。劉邦知道自己軍力不及項羽四十萬大軍,於是把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故作卑微地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自己只是提前來「點交」咸陽的資產、以備大王來。
范增深知劉邦狡詐,設下「鴻門宴」,想藉機誅除劉邦。劉邦深知鴻門宴的兇險,但張良表示赴會後也許能扭轉局勢,劉邦只得應約前往。
一早,劉邦來見項羽,向其謝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但我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又能夠在這裡見到將軍。可是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項羽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挑撥的,不然我怎麼會這麼生氣?」
接著就留下劉邦,在鴻門設宴飲酒。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要乘機殺掉劉邦,項羽沉默未做回應。范增召來項莊,說:「霸王待敵心慈手軟,你上前為他敬酒舞劍,趁機殺死沛公,否則,我們都將被劉邦俘虜!」於是項莊拔劍起舞,項伯覺得苗頭不對也拔劍用身體掩護沛公,使項莊無法下手,場面兇險。
張良急急離座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一聽,拿劍、持盾,硬闖進去怒瞪項羽。項羽起身,一點也不懼怕樊噲的殺意,反而激賞地說:「真壯士!」
左右遞給樊噲一大杯酒,又遞上一條未煮熟的豬前腿給樊噲配酒。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豬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並說道:「我死都不怕,酒肉有什麼可推辭的?」又說:「秦王殺人如麻,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進入咸陽的人,便封王。現在劉邦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卻絲毫未取,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還特意派遣將領守函谷關,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霸王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和亡秦的舉動沒甚麼區別。我私意認為大王不採取這種做法好。」項羽無話可說,只說:「坐。」
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以尿遁為由,趁機起身把樊噲叫了出來,想要逃跑。樊噲同意:「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辭別什麼呢?」於是決定遁去。
劉邦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他:「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羽;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發怒,不敢親自獻上。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去吧。」
劉邦便獨自騎馬脫身,拿著劍和盾牌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小路走。劉邦預先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裡,你就進去。
計算劉邦離去後,已從小路回到軍營。張良便進去辭別,說:「劉邦禁不起多喝酒,酒醉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獻給范增大將軍。」項羽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
項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
「鴻門宴」可以看作項羽失天下的關鍵之一,如果一開始就殺了劉邦,結局必然改寫。可是歷史不是事後諸葛,只追究輸贏,更重要的,是理解項羽的信念。
後代讀者們在鴻門宴中,看到幾點:有人覺得項羽優柔寡斷、有人批評他婦人之仁、有人抨擊出賣曹無傷的愚蠢、有人把他歸類成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
可是相對的,大家也喜歡他的英雄氣概,項羽光明磊落,反對陰謀詭計;待人寬厚,容忍別人過錯;對劉邦,他是寬厚為懷;對項伯,他是用人不疑;對樊噲,他是從諫如流;最重要的,他懂得英雄惜英雄,甚至拋棄陣營偏見,真心讚賞。
歷史上英雄敗於小人的悲劇層出不窮,鴻門宴是英雄和小人的對決,讓項羽成為令人敬佩的又令人噓唏英雄。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項羽欠缺的不是英武、也不是努力,他真正欠缺的,是一種修為——把「失敗當作歷練,把歷練譜成智慧」的那種。
英雄氣短:修行才能墊高對命運的理解
李清照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節,以「鬼雄」加以盛讚;杜牧則以「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對項羽自刎烏江表達惋惜和失望,如項羽能忍辱,對生命的挫折採取蹲姿,等到浪頭過去,也許能捲土重來。
歷史的成敗,敵不過終其一生的內心自責。帝王榮耀是一己的,江東父老與江東子弟的萬骨枯,卻是他永遠的愧疚,不願苟活,是一種艱難的選擇,也讓他成為萬世景仰的原因之一:他拔掉命定的限制,把生死的選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不說是一種霸氣。
然不論是盛讚或是惋惜,回到項羽本身的的困境,其實也是欠缺對生命的彈性。當我們愈是執著於過去失敗的痛苦,愈容易振作不起,而無心關注自己真實的狀況。那個關注、那個領略,其實都是生命最有意義的地方。重視未來勝於過去,重視過程帶來的體會,方可讓我們領略真正的天命所在,並且讓靈魂豐饒的最好方式。
可惜在烏江畔的項羽,給命運冠上一個「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時,等於便宜行事地給了一個「沒有例外」的枷鎖。不需要去想「為什麼」,就可以毋須質疑,只因為「天命所在」。但思考命運的終點,有時不只是命定而已,修行本身的意義,卻在此中消失了。
項羽和劉邦在抗秦戰爭中都屬於翹楚,項羽的勇猛剛毅、光明磊落的個人魅力世所稱道,但劉邦的謀劃完備、思維縝密、能屈能伸更勝一籌。鴻門宴可謂是劉、項之爭的轉折點。項羽雖在此局輸了,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輸――真正值得惋惜的,不是鴻門宴沒有殺了劉邦,而是烏江自刎前,項羽來不及真正明白人生對他的意義。又或者,他深深明白當下的困境,可惜沒有拉長時間。
天命,不是只處於無盡的低谷或悲傷,每個蹲下,都是為了讓人有墊高的時刻,不只是視野上的,也是境界上的。
凡事到最後都是好的,如果我們還覺得痛苦,或覺得不堪,有時只是還沒到最後而已。
黃承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