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的第一堂課:從名銜到真心

《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除了賢主求才的經典場面外,還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橋段——那一段劉備初次叩門時與諸葛家童子的簷下對答,可說是對劉備的當頭一喝,是劉備與孔明君臣遇合之前最重要的鋪墊。
《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除了賢主求才的經典場面外,還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橋段——那一段劉備初次叩門時與諸葛家童子的簷下對答,可說是對劉備的當頭一喝,是劉備與孔明君臣遇合之前最重要的鋪墊。
楚君如此昏昧,屈原為何不願離開?他真的沒有想過離開嗎?他自己都反覆辯證。那是他的家鄉啊!故鄉被強敵一次次欺騙侵略,他要怎麼與世浮沉?為楚國悲歌涕泣的他,最終只能選擇閉上眼,不再看他深愛的土地,不忍看楚國的命運……
自唐、宋以來,西湖便成為了文人的精神原鄉,他們寫下的不是山水單純的樣貌,而是心中積累的失意與灑脫、等待與追尋。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便是鍾情於這樣的西湖幽靜與空靈的佳作。
張李德和與李紈兩位才女,一實一虛,卻都能安放自己,在社會意識形態對女性的框架外,找到生存的縫隙,展現生命樣態的美。因為知道框架的限制,又敢於伸出框架之外,所以能得到自己快樂的寄託。
東坡貶謫黃州時的孤獨處境,門庭寥落車馬稀;但政治生命的折翼,卻是文學生命鵬飛的起點,傳頌千古的詩文由此而生。〈記承天寺夜遊〉八十餘字的短文,道盡了中國古代文人的「興」與「閒」。
左光斗身處明代政治最黑暗的時期,為東廠廠獄陷害而死,但他能領受天命,對抗宿命,不但開出堅毅的花朵,還結出果實,讓精神延續,並且通過歷史,活在未來,左忠毅公逸事指出了如何讓人活出未來的方式,可以說方苞是左光斗的知音。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
宋應星以個人之力完成的《天工開物》,廣泛而詳盡地記錄了明代以前的農、工業技術,使得中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擁有一部科技小百科。透過《天工開物》,我們得以一窺十七世紀前我國傑出的農、工、手工藝產業與技術,寶貴的古人智慧並因此獲得詳盡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