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韋孟黯然離開政治舞台後,直到他的玄孫韋賢才再次登場亮相,並擔任丞相一職,可以說為家族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耀。
而韋賢的兒子韋玄成,陰錯陽差地繼承了父親的官爵,同時也憑藉著個人不懈的努力,更位居丞相之職達七個年頭。父子二人一前一後將家族的聲望推向了新高點,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父子二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血淚教訓
韋玄成的〈自劾詩〉是繼〈諷諫詩〉、〈在鄒詩〉之後又一首家訓詩,但於字裡行間卻充斥著深切地內疚與自責,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由於韋賢的長子韋方山英年早逝,於是次子韋弘就成了韋賢所屬意將來繼承官爵的最佳人選。不過韋弘擔任的「太常丞」一職,不僅事務極其繁瑣,且十分容易產生作業疏失。韋賢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所以就令韋弘儘速辭去職務,以免日後發生事端而對繼承一事造成妨害。只是韋弘基於種種考量而未能聽從韋賢的指示。不料,韋弘果真因職務而被拘捕調查,情急之下,家人連忙向年邁且病重的韋賢請示該如何因應此一危機,韋賢聽了,怨憤不已,竟不願作出任何決定。
最後,家人束手無策,只能假託韋賢之意上書朝廷,表明決定由韋賢四子韋玄成接手家業。不過韋玄成也深知這項決定並不是韋賢的原意,於是便裝瘋賣傻。負責核查此事的官員也感到事有蹊蹺,幾經周折,韋玄成不得已才接受朝廷旨意繼承官爵,他的志節還因此受到漢宣帝的褒揚。
只是此刻的韋玄成恐怕並未真正意識到肩上的擔子有多麼沈重!他在一次陪同祭祀漢惠帝廟時,當天早晨,由於大雨的緣故,導致道路泥濘難行,連同他在內的多名官員貪圖一時方便,竟未遵守禮制下馬步行,於是遭到彈劾,使得自己從父親那繼承而來的官爵也被罷黜。
備感震驚之餘,他才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先祖的德業和家族的未來,但大錯已經鑄成,只能懊悔地悲嘆道:「吾何面目以奉祭祀!」並寫下了〈自劾詩〉,一方面藉以自我警惕,一方面則是以自己為前車之鑒,避免後世子孫重蹈覆轍,以致內心備受煎熬而悔不當初。
所以,韋玄成在〈自劾詩〉中,就如同〈諷諫詩〉一樣,先追溯先祖過往的豐功偉業,讓後世子孫充分意識到:今天家族的一切,都是歷代先祖們不斷奮鬥的結果。其中還特別聚焦於自己的父親韋賢,凸顯他重振家族聲望的偌大貢獻。同時,也頌揚兄長的德行,並未為了官爵而明爭暗鬥,反而能大度的讓自己主持家業:「茅土(指王、侯的封爵)之繼,在我俊兄,惟我俊兄,是讓是形。」這麼一幅令多少人心嚮往之的家族圖景,便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讓後世子孫可以真切感受到家族歷史的溫度。
接著,韋玄成話鋒一轉,轉向了那個由於行為不檢闖下大禍而懊悔不已的自己,所以他才會說:「赫赫顯爵,自我隊(墜)之;微微附庸,自我招之。誰能忍媿,寄之我顏;誰將遐征,從之夷蠻。」尤其接連使用了排比的形式,特別能夠傳達出一種極度自責且羞愧的情緒,故念茲在茲、反覆言說,認為都是自己不檢點,致使家族失去了昔日的榮光,就彷彿是穿越時空的人不小心改變了歷史,引發蝴蝶效應,不僅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也愧對後世子孫,恨不得能立即鑽進一個沒有人的空間中。
只是逃避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於是韋玄成在詩末一再申明個人改過自新的意圖和決心,他說:「誰謂華高,企其齊而……四方羣后(諸侯),我監我視。」表示儘管前行的道途充滿種種困難,不過就算困難像華山一樣聳峙入雲而窒礙難行,也得憑藉著義無反顧的意志和毅力加以克服,所以也希望朝臣能夠見證自己的改變,盡力挽救對家族聲望造成的負面影響。
顯然韋玄成是想通過先祖與自己所構成的鮮明對比,以切身的血淚經歷為教訓,提醒後世子孫:凡事必須小心謹慎,成功沒有偶然,都是靠一點一滴的努力換取而來的辛苦報酬,同時也要坦承面對過失,只有勇於改過,才能無畏前行。
「知恥近乎勇」的深情表述
果不其然,韋玄成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通過不懈的努力,謹言慎行,不僅彌補過去對家族光榮「歷史」造成的重大妨害,甚至也和父親一樣高居丞相之職,並恢復了官爵。對韋玄成而言,或許能感到稍微鬆了一口氣,畢竟他好不容易才修復了「歷史」,但也正因為走過這段艱辛的歷程,所以在面對這麼一件尋常人眼中的喜事時,他並不認為值得大肆慶祝,反而寫下了一首〈戒示子孫詩〉,藉此闡明這一路走來心中的深切體會。
韋玄成在〈戒示子孫詩〉中直接由個人的過失寫起,彷彿是〈自劾詩〉的續篇一般。接著,他感念天子給予將功補過的機會,才有延續家族榮光的成就,能將往日的不良示範改寫為充滿勵志意味的切身教訓。他看著眼前群臣對自己額手稱慶,內心卻是五味雜陳,他更想通過此次教訓讓後世子孫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先祖也都是不斷面臨著現實考驗的普通人,難免犯錯,但「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懂得遷過向善才是最要緊的事。所以值此備感榮耀之際,反倒更應該謹慎從事,不能得意忘形,畢竟時運不可預知,福與禍其實只有一線之隔,今天能獲得福分,實與個人的時運有一定的關聯性,一旦驕縱自恃,災禍便將隨即而至。
〈戒示子孫詩〉足以讓後世子孫感受到自己和先祖一脈相承,先祖其實並不像星辰一般那麼遙不可及,而是宛如能無私的與你分享生活經驗和教訓的兄長,同時也會不斷鼓勵你、支持你務實的走穩每一步,堅定自信,始終朝著自己心中的理想邁進。
面對家族的榮光,請不要感到焦慮!
傅毅是東漢前期蜚聲文壇的士人,在他早年刻苦學習時,曾經寫下一首〈迪志詩〉。其中說道:「伊余小子,穢陋靡逮。懼我世烈,自茲以墜。」寥寥數語充分體現出了不自信和焦慮感受,這或許和他出身世家大族有關,畢竟他的先祖在漢代獲封官爵者並不在少數,再加上歷代先祖恐怕也遺留下不少祖訓,那麼,的確容易對年少的傅毅造成沈重的心理壓力。
不過,傅毅並沒有因為先祖的光芒太過耀眼,而灰心喪志的「承認」自己是相對平庸的人。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可以靜下心來理會祖訓,所以他說:「誰能昭闇(ㄢˋ,昏昧),啟我童昧?先人有訓,我訊我誥。訓我嘉務,誨我博學。」傅毅在深切感受先祖的語重心長之際,也能從中汲取養分並付諸實踐。於是祖訓對他而言,便從焦慮製造機轉化成一股能為個人導引方向的強大力量,猶如濤濤江水一般,不斷的將自己湧向潮頭。自己也就在精益求精、黽勉從事的原則下,堅定信念,勇力拚搏。
那麼,傅毅究竟從祖訓中汲取出哪些養分呢?有趣的是,他也將這些養分通過生動地譬喻方式寫進了〈迪志詩〉中,使之成為傅氏家訓的重要一環:「農夫不怠,越有黍稷……二事敗業,多疾我力。如彼遵衢,則罔所極。二志靡成,聿勞我心。如彼兼聽,則溷(ㄏㄨㄣˋ,混雜)於音。」傅毅認為光陰似箭,錯過也就意味著失去而無可挽回了!所以我們得如同務農一般,「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只有勤勞奮進,才有可能逐夢飛翔。此外,他還提到專心致志的重要,就好比在平直如矢的寬廣道路上行進,能永無止境的馳騁,而不誤入歧途;又好比同時聆聽多首歌曲,只會感受到蕪雜無章,反倒不能領略音樂的美妙。
先祖遺留給後世子孫的關愛和訓示,總能給人驚奇的感受。因為它關係到家族的過往,當它突破了時空的局限,來到我們的面前,我們就能從中想見血脈至親的人生遭遇,以及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乃至先祖對後世子孫的想望之情和真誠的鼓勵。尤其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往往都能殊途同歸的被昇華為一種精神能量,產生薪火相傳的效果。
因此,儘管先祖無法接收來自於後人的反饋,但後人似乎都十分默契的期望能以身作則,經由身體力行的方式實踐先祖的精神感召,並再次通過文字、實物將這份愛向後傳遞,持續引領著子嗣勇於追求自身的夢想。
林佑澤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