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筆濃情韋莊詞(上)

《花間集》之首出者應推韋莊。他的詞名和晚唐溫庭筠相分庭,並稱「溫、韋」。不過兩人詞風相去甚遠。在不脫《花間集》的「共性」下,他們都狹隘地以閨情為題材;但溫詞偏愛濃豔富貴,韋詞則雅好清麗疏淡,擅長「淡筆抒濃情」。

有些人的人生像是倒吃甘蔗般,韋莊年近花甲才考上進士,但不是因為落榜的緣故,而是他的命運被時代的腳步推著走。
著名的中唐詩人韋應物,是韋莊的高祖父,可是他少小孤貧,過著「數米而炊,稱薪(柴)而爨(ㄘㄨㄢˋ,燒火做飯)」的窘迫日子。煮飯、燒柴,都要經打細算、儉約用度。

淡筆濃情韋莊詞(上)
韋莊(八三六~九一○),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人,著名的中唐詩人韋應物是他的高祖父。

唐僖宗時,韋莊應舉入長安卻遇上黃巢兵變。在重圍中,他與弟妹失散,又為病所困,直到第三年黃巢兵敗,才逃離長安,寓居洛陽。
他壯歲後南遊,游蹤遍及長江南北,等他考上進士、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已經五十九之齡了。後來奉使入蜀,受到西川節度使王建賞識,再度入蜀時便獲得留用,為掌書記。逮及朱全忠廢唐帝、自稱後梁,王建也乘勢據蜀稱帝、號「前蜀」,並拜韋莊為相,一切開國典制皆出其手,很是貴顯。
早歲韋莊流落洛陽時,曾經寫作一首1666字的長詩〈秦婦吟〉,媲美〈孔雀東南飛〉的1785字,故有〈秦婦吟〉秀才」之稱。詩中藉著逃出賊營的秦婦之口,道盡戰亂中賊寇的種種殘忍暴行。

淡筆濃情韋莊詞(上)

該詩流傳極廣,頗受重視。但因詩中有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當他貴顯後,恐觸新朝宮閫隱情、訕謗之責,而深諱該詩,以致詩被掩沒千年之久。直到清光緒25年,在敦煌石室中發現了該詩的幾種唐人及五代手寫本,〈秦婦吟〉一詩才得以重新面世。

《花間集》主要以五代蜀中詞人的作品為主,其中首出者應推韋莊。他的詞名和晚唐溫庭筠相分庭,並稱「溫、韋」。
不過韋莊雖與溫庭筠齊名,兩人的詞風卻相去甚遠。在不脫《花間集》的「共性」下,他們都狹隘地以閨情為題材;但溫詞偏愛濃豔富貴,韋詞則雅好清麗疏淡,擅長「淡筆抒濃情」

淡筆濃情韋莊詞(上)

韋詞淡然的筆鋒蘊蓄著無限的深情,是為特色。正因其詞看似信手拈來、信口而出,讀來輕鬆、讀後卻往往有著難以釋懷的深情激盪,澎湃不能自已,其詞極受後世喜愛。他有詩集《浣花集》,詞作則散見《花間集》《尊前集》中。
儘管《花間集》收錄的詞作都不脫閨情艷詞的普遍風格,韋莊的詞卻因情感真摯,總給人一種「詞中人」呼之欲出的感覺,因此常有人附會淒美的愛情故事於其作。譬如〈荷葉杯〉:

淡筆濃情韋莊詞(上)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該詞寫得有憑有據,時間、地點、事由,清清楚楚,似非泛指一般情愛。全詞不著一豔字,卻情意悽然,叫人撫案太息!由是,宋楊湜的《古今詞話》便造說韋莊有一寵妾,資質豔麗兼擅詞翰,被好色的王建託言「教授內宮詞樂」奪去;韋莊不勝思念悒鬱,許多詞作便為思念寵妾而作,另外如〈女冠子〉、〈小重山〉、〈謁金門〉、〈浣溪沙〉等也都是思妾之作。像〈小重山〉便活靈活現地,難免讓人揣測:


一閉昭陽春又春。夜寒宮漏永,夢君恩。臥思陳事暗銷魂。羅衣濕,紅袂有啼痕。  歌吹隔重閽。遶庭芳草綠,倚長門。萬般惆悵向誰論。凝情立,宮殿欲黃昏。  
詞寫詞中人空度漫漫長夜,只能無奈地臥思陳事、啼痕濕羅衣,悵對日復一日的宮殿黃昏。另首〈浣溪沙〉更彷彿把時間、事由全都托盤而出: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淡筆濃情韋莊詞(上)

詞中說,你我相隔咫尺畫堂,近耶?遠耶?夜夜相思,就盼再度共攜手回長安,是耶?非耶?傳聞中的故事不無蛛絲之跡。
但經考證,近人夏承燾《韋端己年譜》謂韋莊入蜀已是六六之齡,奪妾一說謬妄,不足據信。不過韋詞真情泉湧、撼人心絃,則為不爭。
再看韋莊兩首「聯章體」的〈女冠子〉,一寫女憶男、一寫男憶女: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前一首詞明白直接,述說女子對男子的愛情,並明確標出年月日,似有所指。著一句「忍淚佯低面」,不知打動天下凡幾女子內心?那忍不住即將滴落的情淚,怕被情郎看見,只好佯做低頭狀拭去。然而這樣的深情,恐怕只有明月知我心,而我的心,早就魂斷。
後一首詞男憶女則道:詞中同樣點明「昨夜夜半」,我在「枕上分明夢見」妳,並和妳說了很多話。妳一樣桃花貌美,一樣頻頻低首,無限嬌羞。醒來,我的懷念、我的悲傷,都明明白白地出自胸臆、直接而率真地沒有任何作態。而那洶湧襲來的愛情失落與痛苦卻籠在讀者心頭上——那種每個人都曾經飽嚐的愛情創痛,就這麼不經意地被撩撥了。韋詞深深地牽引讀者並引發共鳴。

(.......文待續)

張麗珠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