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認識的墨家——它為何能為先秦顯學?(上)

儒、墨兩家最關鍵的學說爭議在哪裏?緣自兩家的「貴族/平民」立場不同,導致兩家具有「仁愛/兼愛」的理論建構殊別。其實墨家不是倫理學範疇的孝道討論;而是以整個國家、社會與人民全體作為學說的邏輯範疇,是涉及政治、法制、社會,乃至國與國之間的思想建設。
儒、墨兩家最關鍵的學說爭議在哪裏?緣自兩家的「貴族/平民」立場不同,導致兩家具有「仁愛/兼愛」的理論建構殊別。其實墨家不是倫理學範疇的孝道討論;而是以整個國家、社會與人民全體作為學說的邏輯範疇,是涉及政治、法制、社會,乃至國與國之間的思想建設。
互補的儒家和道家,分別以禮樂教化和返璞歸真,並駕成為我國思想界的主流發展。諸多古籍記載,歷史上曾有「孔子問禮老聃」的儒道雙聖盛會。漢代畫像石也留下了多幅圖繪。孔子在問禮老聃後則說老子,「其猶龍邪!」
宇宙太大,我們所知道的太少,所以莊子透過〈齊物論〉的「齧缺問王倪」道出「我無知、物無知」的天道觀察。對於人們一向「自以為是」的驕矜自滿,實為當頭棒喝!發人深省。
道家的生命美學迥不同於儒家。他們有別於儒家對人文禮教的承擔與道德出發,其所強調的,是心靈自由。道家從精神超越的心靈建設做起,把功利與世俗價值放在天道視野中,則萬物芻狗、一視同仁。消解了人們面對生命中因失去而造成的痛苦,進而遊心於廣漠無窮的天地大美中。
對於宇宙天道體會很深的老子,深知內在本質和外在表相經常以一種「正言若反」的方式呈現,故諭示世人不要沉迷於表相,因為正理往往與外相相反――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在一片物欲橫流的滔滔世情中,老子主張返璞歸真。他以洞穿宇宙奧秘的智者高度,向世人揭櫫了自然之「道」才是人們所應該師法的對象,只有一如大自然「善利萬物而不爭」之無私無欲與無為,才能成就萬象萬有之「無不為」。老子哲學要以「虛其心」之深、虛、藏,達到精神上淵靜悠遊的可能。
老子因感於大自然衣養萬物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而「人道」屬於「天道」的一個環節,人、天必須同步才能和諧,所以主張人也要效此「無為而無不為」精神。道家「守柔不爭」的人生哲學,在塵雜紛擾的俗世中,宛如一道澄清人心的清流,熨貼著人們的創傷心靈。
孔、孟一貫的立場並不反對富貴利達;他們反對的是「不以其道」。面對現實和操守的兩難選擇時,我們如果不能站在道德之一方,不能「據於德,依於仁」,那麼心靈便將永無寧日,生活也將永遠沒有片刻寧靜,這即是孟子說的,比死還令人痛苦難忍的「所惡有甚於死」者。
有些事情是人力所能為之的,有些則是人力所不能為之的,孔子僅就個人「主觀」上能夠做得到的事情言,責求個人之「不為也」,不去苛求其所「不能也」。儘管現實中難免存在著「斯人而有斯疾」的客觀命限,但我們仍然擁有主觀的、在有限生命中創造無限價值的「立命」理想與自由。
什麼是合理的天道與人道關係?人生天地間,應該如何才能安心自在、俯仰自得?人生難免天、人交戰的時刻,有時也會徘徊於「立命/命限」間的辯證拉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面對天人關係的「大哉問」,我們可以借鑒古聖先賢的智慧,希望能在紛紜多歧的人生路上得到光明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