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通論分類 諸子百家

「天地有大美」的道家天道觀.上

「天地有大美」的道家天道觀.上
道家的生命美學迥不同於儒家。他們有別於儒家對人文禮教的承擔與道德出發,其所強調的,是心靈自由。道家從精神超越的心靈建設做起,把功利與世俗價值放在天道視野中,則萬物芻狗、一視同仁。消解了人們面對生命中因失去而造成的痛苦,進而遊心於廣漠無窮的天地大美中。

道家的天人觀.三

道家的天人觀.三
對於宇宙天道體會很深的老子,深知內在本質和外在表相經常以一種「正言若反」的方式呈現,故諭示世人不要沉迷於表相,因為正理往往與外相相反――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家的天人觀.二

道家的天人觀.二
在一片物欲橫流的滔滔世情中,老子主張返璞歸真。他以洞穿宇宙奧秘的智者高度,向世人揭櫫了自然之「道」才是人們所應該師法的對象,只有一如大自然「善利萬物而不爭」之無私無欲與無為,才能成就萬象萬有之「無不為」。老子哲學要以「虛其心」之深、虛、藏,達到精神上淵靜悠遊的可能。

道家的天人觀.一

道家的天人觀.一
老子因感於大自然衣養萬物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而「人道」屬於「天道」的一個環節,人、天必須同步才能和諧,所以主張人也要效此「無為而無不為」精神。道家「守柔不爭」的人生哲學,在塵雜紛擾的俗世中,宛如一道澄清人心的清流,熨貼著人們的創傷心靈。

儒家的天人觀(三)

儒家的天人觀(三)
孔、孟一貫的立場並不反對富貴利達;他們反對的是「不以其道」。面對現實和操守的兩難選擇時,我們如果不能站在道德之一方,不能「據於德,依於仁」,那麼心靈便將永無寧日,生活也將永遠沒有片刻寧靜,這即是孟子說的,比死還令人痛苦難忍的「所惡有甚於死」者。

儒家的天人觀(二)

儒家的天人觀(二)
有些事情是人力所能為之的,有些則是人力所不能為之的,孔子僅就個人「主觀」上能夠做得到的事情言,責求個人之「不為也」,不去苛求其所「不能也」。儘管現實中難免存在著「斯人而有斯疾」的客觀命限,但我們仍然擁有主觀的、在有限生命中創造無限價值的「立命」理想與自由。

儒家的天人觀(一)

儒家的天人觀(一)
什麼是合理的天道與人道關係?人生天地間,應該如何才能安心自在、俯仰自得?人生難免天、人交戰的時刻,有時也會徘徊於「立命/命限」間的辯證拉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面對天人關係的「大哉問」,我們可以借鑒古聖先賢的智慧,希望能在紛紜多歧的人生路上得到光明指引。

「道可道,非常道」──超越語言與概念限制的道家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超越語言與概念限制的道家思想
真實的道德原理是沒有任何概念內容可說的;但是若不依據概念,則對於道德又無法有任何言說,所以「道」的開展畢竟還是要依據概念和語言文字來說明,只是我們必須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於這樣又依賴指引、又怕被障蔽遮泯的兩難,道家又提出了「得意忘言」、「得魚忘筌」的指點方式。

「安身立命」另一章——道家說「逍遙」

「安身立命」另一章——道家說「逍遙」
《莊子》藉「魯侯養鳥」的故事,以闡明要避開道德偏見的傷害,就要避免「執一無權」的「成見」,不要對他人造成道德壓迫。因為我所喜歡的,不一定也是他人喜歡和接受的。人生沒有「定於一尊」的標準,主流價值未必適用於所有人,還必須考慮個別差異以及能否適才適性?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標準,也要避免好意不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