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是比喻一個人在專家面前,不自量力地賣弄僅有的一點本事,也常作為自謙用詞,表示不敢在內行人眼下自曝其短。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為好友文章作序時表示「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他稱讚王緯兄弟倆人文采,可媲美三國時期的應璩、應瑒及南朝的陸機、陸雲兩對兄弟,而自己寫的序,如同在工藝絕倫的魯班和《莊子.徐無鬼》描述的、那位運用斧頭削掉對方鼻頭上白灰的郢匠面前,厚顏地操弄著斧頭。
為什麼稱為「班」門?「班」是指魯班,他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末期著名的工匠師,姬姓,公輸氏,名班,也因出生於魯國,所以人們常以國名稱之為「魯班」。
他善於觀察及分析事物,對器物設計有特別的天賦,無論是在民生或軍事用途上,都能精巧地製造出各種實用的物品。相傳他發明了許多工具、器械並建立了相關的準繩規矩,例如鋸子、墨斗、刨刀、鑿子、曲尺、雲梯……等,這些發明對於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因此被尊為我國工匠的祖師。
他曾經幫助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水戰使用的鉤強(兵器);在《墨子.魯問》中記載了「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在當時沒有任何現代的燃電動力情況下,他製作了一隻木鵲,能在天上飛翔三日,時至今日,這個設計也是令人讚嘆不已;另據《世本》記載,石磨亦是魯班發明的;還有如今仍在使用的墨斗及文公尺等,無不說明他對後人造福綿長,後世為了紀念他,便以「巧聖」尊稱。

在華人地區,多建有魯班廟(殿)。西元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因漢人群聚台灣東勢伐木,經常與原住民發生流血衝突,漢人為祈保伐木平安,故自大陸恭迎「巧聖仙師」來台;雖然經過兩百多年的物換星移,廟殿也因故多次重修改建,但「巧聖」對那些飲水思源、知足感恩的善男信女,依然是默默地守護庇佑著……
當人類觸及生命或發展課題時,往往可以從過去的典籍中,找到那些曾經為了點亮生命意義努力奉獻的身影,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帶引人類突破現實的桎梏與困境,或許我們今日還停留在胼手胝足、勞力密集的時代。想要立足於日新月異的快速變遷中,「班門弄斧」可能是一種天真無知的傻勁,也或許是一種人情世故客套的隱匿,抑或是激勵我們邁開腳步向前的試煉?無知與自謙的兩端,我們更需要的是擁有「自知之明」的智慧。
- 表現自己,雖然值得鼓勵,但應避免「班門弄斧」而不自知。
- 在行家面前,我們更要虛心,以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
- 「班門弄斧」除了可以用來自謙外,也在提醒我們需有自知之明。
bu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