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猶豫不決

猶和豫兩種動物所表現出來的「猶豫不決」,是後世用來形容缺乏主見、拿不定主意的樣子。老子曾說「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告訴我們做事要謹慎小心,猶如冬天通過結冰的溪河,也像隨時害怕四周的敵人般。

  • bubububu
  • 2022 年 9 月 20 日
  • 常用成語

「猶豫不決」是形容一個人做事不能下定決心,就如同「豫」般地謹慎小心,好像在冬天時要穿越過結冰的溪河。也好比「猶」般地警覺注意,隨時要提防四周的敵人。「猶」和「豫」是古代野外獸類的名稱,這個用語早在《老子》已經出現,至今日仍為大家常用。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老子.顯德》              

「豫」是古代野獸,性疑懼多慮,所以被用來形容人們因害怕而遲疑的樣子。
「猶」,玃(ㄐㄩㄝˊ)屬,似麂(ㄐㄧˇ,似小鹿),也是膽小謹慎,被用以形容謹慎、警覺的樣子。

這兩種動物在進退之間,都顯得小心翼翼、謹慎多疑,像極了人們害怕遲疑的樣子。
是以後人多以「猶豫」形容面對事情時,心中沒有定見而遲疑,或是因為害怕而不敢妄為、妄動,無法立即做出決斷。

老子則告訴我們要隨時步步為營、小心警覺。只有像「豫」一般的不敢妄為、妄動,才不會遭遇到壞事; 像「猶」一樣的時刻警覺、戒備,才不會導致滅亡。

《楚辭》對「猶豫」之情也多有著墨

〈離騷〉中屈原多次以「猶豫」表達心中的狐疑:「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古注:狐為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所言疑者,稱作狐疑。


「猶豫」是指遲疑拿不定主意,缺乏主見不夠果斷的意思。
而屈原一心愛國、追求理想,並堅定地推行良議美政,無奈反遭權貴小人陷害,
接連被楚懷王、楚頃襄王放逐漢北、江南,最後屈原見楚國日衰、民生凋蔽,憂憤自己不能報國為 民,他自投汨羅江死諫。


屈原死後,世人深深感念他,端午節包粽子,就是為了紀念這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楚辭》的作者屈原。
屈原著有〈離騷〉、〈漁父〉明志,另有〈九歌〉、〈九章〉、〈天問〉等作品。

其他古籍的記載

猶豫不決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趙都邯鄲遭秦軍圍困甚急,趙平原君率門人(毛遂自薦)前往楚國遊說楚王成功,魏國信陵君也用計奪取魏將晉鄙的兵權救趙,雖然軍動事行動成功的化解了邯鄲之危,但這只是退敵成功的原因之一。魯仲連「義不帝秦」也是重要的關鍵:

《戰國策.趙策三》記錄當時魏王另派梁將辛垣衍為使,遊說平原君勸趙王共同尊秦為帝。說秦國並非一定要攻取邯鄲,秦國只是希望各國尊秦為帝罷了,只要趙王奉秦王為帝,秦國自然就會高興的從邯鄲退兵。
趙平原君聞言,一時不知是否應該勸說趙王? 「猶豫未有所決」。
適逢齊國高士魯仲連遊趙,秦兵圍趙滯留不歸,「義不帝秦」的魯仲連請平原君讓他與使者辛垣衍見面。魯仲連與辛垣衍面談時,發揮了廣博精闢的析論,昭昭正義的言詞徹底地折服了梁將辛垣衍,最後辛垣衍拜謝魯仲連,並承諾不再高舉奉秦為帝的主張。
包圍邯鄲的秦軍,聽到這消息後,亦向後撤兵五十里觀望,不久魏國與楚國的援軍聯袂到達邯鄲,秦軍見大勢已去,即罷戰回秦,邯鄲之危終解。

解圍後,平原君欲封賞魯仲連,卻遭魯仲連的拒絕。在設宴招待的酒席中,平原君趁著酒酣耳熱之際,予魯仲連千金重賞,魯仲連亦笑著說:士者,莫貴為天下人的「士」,要能為天下人排除憂患、消解災難、調釋一切紛亂,而沒有任何的求取。有所求取的人,只是商賈之輩啊!而我不想成為這樣。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見!

魯仲連高風亮節的氣度與今人之相比,猶如清空明月望見滿地泥濘!
在面對理想的同時,我們應猶豫不決?抑或為魯仲連聲?

  • 猶豫不決的時候,應聽從賢良智者的意見,才能做出正確地抉擇。
  • 縱有理想、節操,在面對利益、名聲衝突時,是否也經常猶豫不決?
  • 人們遇到困難險阻時,往往會猶豫不決於是否應該繼續堅持。

bubu

上一篇
下一篇

網站累計

  • 879,780 次瀏覽

版權所有 © 2025 中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