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一片葉落,就知道秋天將要來臨了,這就是「一葉知秋」。
比喻從事情的細微跡象,就能推知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這個成語是由「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鍛鍊而成。用在「由小見大」的表述上。
這個成語的典源是《淮南子.說山訓》。文中引用顯而易見的生活常識和自然界的規律,說明「以小明大」、「以近論遠」的道理。
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溼之氣: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
淮南王劉安集合門下食客撰寫的《淮南子》,是這樣說的:嚐一小片肉,就能知道整鍋肉的味道 ; 將羽毛和木炭懸掛在天秤兩端,就能知道大氣的濕度。
這說明通過局部可以了解整體。看見一葉落,就知道一年將盡 ; 察看一壺水結冰的程度,就可知道天氣有多寒冷。這說明通過眼前的現象,就可以了解將來的情況。為什麼「懸羽與炭,而知燥溼之氣」呢?——這就不得不佩服我國先民的睿智:天秤式濕度計的發明。這是根據物理現象總結出來的科學經驗結晶,比西洋早了一千多年。
最早的溼度計是這樣設計的:用一根均勻的木棍,從中點懸掛起來,兩端分別掛上吸濕能力不同、重量相同的羽毛和木炭,羽毛受濕度影響較小,基本保持不變 ; 當大氣裡的濕度大了,吸濕能力強的木炭那一端,因吸入較多水份而變重了,大氣乾燥,炭就變輕。當濕度發生變化時,炭隨濕度改變而發生質量的變化,天秤因而失去平衡,由天秤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大體測知濕度的情況。
那麼,我們要怎樣活用這個成語呢?例如:
◆何淑貞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