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飲水思源—話清明

「飲水思源」這句成語,是從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徵調曲〉中「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所衍生而來的。一如台灣俗諺「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都是指人要懂得感恩,不可忘本。

  • bubububu
  • 2024 年 4 月 3 日
  • 常用成語

慎終追遠
話清明

飲水思源—話清明

桃蕊吐艷,清明祭祖

「飲水思源」這句成語,是從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徵調曲〉中「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所衍生而來的。一如台灣俗諺「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都是指人要懂得感恩,不可忘本。

飲水思源—話清明

自古以來,春秋兩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習俗。春祭在清明,正是「桃蕊吐艷,柳綿垂金」的萬象更新時節,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人們一般在此時祭拜直系祖先。而秋祭在重陽,往往是宗族或國家舉行對共同先人的祭奠。這些活動都寄託了我們對於未來美好的嚮往,希望家人、親友健康平安,社會、國家強盛祥和。

古代交通不便,李白曾有「蜀道之難,難於上於青天」的慨詞。當時人們離家出遠門,都要到先人墓前祭祖,回來的時候,也要先叩拜祖先才能進入家門。這些習慣,除了代表出趟遠門的艱辛與危險外,也是體現他們對鄉土親人的眷戀,與對家人無法割捨的連繫。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潤餅?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期間,因飢餓過度昏迷,隨從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給重耳吃。重耳非常感念,回國掌權後想封賞給介之推,但介之推不受並與母親跑到山中隱居,晉文公即派人進山找尋,遍尋不著,為逼出介之推,決定放火燒山,最後卻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槐樹被火燒死。重耳難過至極,於是下令每年此時不得生火,全國一律吃冷食以紀念介之推,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因為寒食節的時間與清明相近,許多寒食節的習俗也融入清明節中一併流傳至今。所以清明節吃潤餅的習慣可能源於古代寒食節,因寒食節禁止用火烹煮食物,百姓只能吃冷食或事先準備好的食物,而包有各種食材的潤餅就是很好的選擇。在台灣祭拜祖先時,除了三牲、菜碗外,也會以紅龜粿和草仔粿作為供品,這些也都是經常見到的傳統冷食。因祭拜對象不同,需要準備不同的供品,像是祭拜祖先前,要先祭拜「后土」,也就是土地神,以感謝神明對於祖先的庇佑,需要準備的供品有三牲、粿類、麵線、茶及紙錢。拜完后土後,就能接著祭拜祖先,拜祖先需要準備鮮花、水果、三牲、粿類及素菜。

飲水思源—話清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傳統的清明節掃墓,是祭祖的重頭大事,除了要準備好祭拜先人的祭品外,還得帶著鋤頭、刀剪等工具,將墳上雜草拔除、修葺四周花木,如墓地有損壞蹋陷時,更要修補完整,使得先人能夠安寧。時至今日,傳統土葬多改為火葬,並增加了許多現代化建築的納骨塔,讓現代人省略許多繁文縟節,但是,省略繁文縟節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是讓我們以簡單卻隆重的方式,來保有固有的思想與人文脈絡,而不是對前人的遺忘。


●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應該「飲水思源」並珍惜現在的美好。
● 做人要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沒有前人的奠基,很難有今日的成果。
● 唯有心懷感恩,隨時「飲水思源」,才有詳和安樂的生活。

BUBU

上一篇
下一篇

網站累計

  • 870,537 次瀏覽

版權所有 © 2025 中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