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 更多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見仁見智

「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出自二、三千年前我國的《易經》,用來形容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事物時,經常會有不同的看法。由於易學的深奧難窺,歷代遂衍生出許多不同的主張和門派,或許千門萬戶、學無止盡正是「見仁見智」最佳寫照。

  • bubububu
  • 2023 年 11 月 24 日
  • 常用成語
見仁見智

「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出自二、三千年前我國的《易經》,用來形容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事物時,經常會有不同的看法。英國傑出的戲劇學家莎士比亞也說:「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兩句東西方的名言,相互輝映著人類共同的智慧。





王子復仇記 樂本漾 繪

《周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相輔相成的陰陽現象就是自然之道,萬物莫不依循這個規律不停地運作,人類社會的許多善德,便是學習這大自然之道即天道而來。所以當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審度它時,有人看見了仁的一面,也有人看見了智的一面,但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見仁見智

宇宙的運行乃至萬物的生滅,我們可以說它循複著自然規律而相互融合變化。所以繽紛多彩的世界中,各種現象也在不斷地轉化。我們根據前人的基礎來觀察、研究各種已知的事物,也在不斷的返本開新中精進自己的未來。一句話、一本書、一個創意……,都有可能啟發我們不同的人生體悟,這不同的感受是否有優劣高下的區別?或許「見仁見智」這句成語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如果從《易經》和我國易學的發展來看,《易經》通行本包括了較早詮釋《易經》的《易傳》、稱為《周易》,後來的漢易、晉唐易、宋易、清易等則大致可分為象數與義理兩派。雖然有些人將《易經》視為卜筮(ㄕˋ,筮草,占卜用的草莖)之書,但在不同時期開展出的象數易、義理易學說……,都是後人為了完備或解釋《易經》所呈現出的不同觀點和見解。例如漢代曾經結合了煉丹術和理論方法成為道教說易的先驅,至晉唐則流行以老莊來解易,宋代理學昌盛但也有圖書象數(河圖洛書、或黑白子組成的數陣),又譬如清代惠棟的《易漢學》……。由於易學的深奧難窺,歷代遂衍生出許多不同的主張和門派,或許千門萬戶、學無止境正是「見仁見智」最佳寫照。

  • 「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告訴我們在面對問題時要虛心、客觀。
  • 面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見仁見智」的不同看法。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則,所以討論問題時經常會有「見仁見智」的現象。

Bubu

上一篇
下一篇

網站累計

  • 865,033 次瀏覽

版權所有 © 2025 中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