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出自二、三千年前我國的《易經》,用來形容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事物時,經常會有不同的看法。英國傑出的戲劇學家莎士比亞也說:「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兩句東西方的名言,相互輝映著人類共同的智慧。
《周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相輔相成的陰陽現象就是自然之道,萬物莫不依循這個規律不停地運作,人類社會的許多善德,便是學習這大自然之道即天道而來。所以當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審度它時,有人看見了仁的一面,也有人看見了智的一面,但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宇宙的運行乃至萬物的生滅,我們可以說它循複著自然規律而相互融合變化。所以繽紛多彩的世界中,各種現象也在不斷地轉化。我們根據前人的基礎來觀察、研究各種已知的事物,也在不斷的返本開新中精進自己的未來。一句話、一本書、一個創意……,都有可能啟發我們不同的人生體悟,這不同的感受是否有優劣高下的區別?或許「見仁見智」這句成語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如果從《易經》和我國易學的發展來看,《易經》通行本包括了較早詮釋《易經》的《易傳》、稱為《周易》,後來的漢易、晉唐易、宋易、清易等則大致可分為象數與義理兩派。雖然有些人將《易經》視為卜筮(ㄕˋ,筮草,占卜用的草莖)之書,但在不同時期開展出的象數易、義理易學說……,都是後人為了完備或解釋《易經》所呈現出的不同觀點和見解。例如漢代曾經結合了煉丹術和理論方法成為道教說易的先驅,至晉唐則流行以老莊來解易,宋代理學昌盛但也有圖書象數(河圖洛書、或黑白子組成的數陣),又譬如清代惠棟的《易漢學》……。由於易學的深奧難窺,歷代遂衍生出許多不同的主張和門派,或許千門萬戶、學無止境正是「見仁見智」最佳寫照。
- 「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告訴我們在面對問題時要虛心、客觀。
- 面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見仁見智」的不同看法。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則,所以討論問題時經常會有「見仁見智」的現象。
Bu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