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障目

「一葉障目」也作「一葉蔽目」,常用來形容人被假象蒙蔽了心靈,而無法看清事物全貌或認清問題根本,做出不正確的事情。
這句成語源出道家《鶡冠子》「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經三國時邯鄲淳所著《笑林》引用,而廣為流傳。
「一葉障目」也作「一葉蔽目」,常用來形容人被假象蒙蔽了心靈,而無法看清事物全貌或認清問題根本,做出不正確的事情。
這句成語源出道家《鶡冠子》「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經三國時邯鄲淳所著《笑林》引用,而廣為流傳。
「除舊佈新」多指過農曆新年前,將家裡或自己徹底的清整一遍,拋棄不好的一切,寄予新的希望,期以嶄新之姿迎接新的一年。
文天祥的〈正氣歌〉中,列舉了十二位視「使命」勝過「生命」的經典人物,都是他學習效法的精神導師,充分展現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氣節。
戰國時期,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齊人與田單死守莒城和即墨,最終獲得勝利。而「毋忘在莒」也被用於勉勵人們應記取苦難挫敗,讓自己重新贏得勝利。
「竊鉤竊國」這句成語出自《莊子.胠篋篇》「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莊子藉大盜偷取東西時都是連箱帶櫃的一起抬走,還深怕囊櫃不夠堅固,讓財物遺落出來。寓意儒家成聖和仁義道德諸多言說,反會被有心人拿來利用,造成更大的危害。
以沽名釣譽的方式,雖然有可能獲得名士聲量,進而求得個人的權位或利益,一如「終南捷徑」;但那不是出自自己真誠內心與能力實踐的結果,動機與目的相悖、終究不足為法,須知人生是沒有終南捷徑的。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在吳王闔閭試探下,將一群妃女透過「三令五申」及殺雞儆猴的辦法,訓練成為井然有序、聽命行事的隊伍。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學說紛呈,諸子百家對於國家社會各有不同的關懷重心,韓非子不贊同儒、墨思想,寫作「郢書燕說」批判穿鑿附會的治學態度,譏刺世事也許會有偶然的成功,但那並不意謂可以作為人們必須遵循的法則。
「金屋藏嬌」原本是個愛情諾言被實踐的浪漫故事,而且是我國歷史上有著赫赫盛名的漢武帝,用以展現珍愛之情的故事。原意是指為心愛的人打造一所富麗堂皇的居所;不過後人卻將這成語用在男人感情不忠或私養情婦上,使得原來的美意反而轉成負面意義。
學習,不能僅是外在模仿,就像《莊子.秋水》說的,有人想要模仿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卻無法懂得他們為什麼能夠走得風姿綽約的內在涵養;而不同的生活習慣、文化,也讓人在表相的模仿中失去了自我,最終進退失據,畫虎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