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就進入了仲夏時節,「唧…唧…」的蟬鳴聲此起彼伏地迴盪在山林間。而隨著暑陽之氣持續增強,蛇虺蚊蚋乃至蜈蚣、蝦蟆等毒物也日漸轉趨活躍。所以五月又稱為惡月。人們小心翼翼地在這個特別凶險的時間點上,探尋平安度過的方法。到了今天,家家戶戶依舊會在門前懸掛菖蒲和艾草,或者佩戴香包、用午時水沐浴,而且拜神祭祖、製作肉粽等,希望能藉由這些儀式來化解未知的災厄,維護生命、財產的周全。
不過根據一些學者研究,這個時間點原先可能是指五月的一段時期──大概是後來的端午到夏至。為了方便記憶,再加上古代曆法有五月北斗七星中的「搖光」(第七星)指向「午」這個方位的說法,於是就產生了午月午日午時這個充滿神秘感的端午正日,又因「五」和「午」同音,端午正日就從五月的第一個午日變成五月初五了。
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端午節的活動在不同的時、空中,已經交織出如五色綵絲般的絢爛文化。
就只吃粽子嗎?
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文化標誌,並且和屈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樣的節日印象幾乎銘刻在了每位國人心中。
相傳滿懷憂憤的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水身亡之後,楚人十分感念他,就把米裝在竹筒裡,投入汨羅江中來祭奠他。
到了東漢初期,有位名叫區曲的人遇到一位自稱是「三閭大夫」的文士,這位文士告訴他:「我知道你要前去祭奠屈原,但幾代以來,人們的供品都被水中的蛟龍奪去了!如果能用楝樹的葉子包裹竹筒的筒口,再用五色絲線綁緊,蛟龍就不敢再來搶這些供品了,因為牠懼怕楝樹的葉子和五色絲線!」於是區曲按照這個說法改良了供品,就成為今日粽子的雛形了。
不過無論是屈原還是竹筒米,其實都是後人附會的說法,像先秦時期的蘭湯之浴和龍舟競渡、漢代的賞賜梟羹和佩戴五色綵絲等活動,也都是在「驅除妖邪」這面大旗下,不斷被端午節的文化所吸納。
在晉人的文獻記載中,則是出現和竹筒米形制有別的「角黍」,角黍是用菰葉包裹富有黏性的黍米和栗、棗,再用灰汁(鹼水)烹煮而成的。在流傳的過程中,也有人會添加一些糖來調味,甚至是加入胡桃、薑、肉桂、麝香等食材,令角黍別具一番風味。
除了粽子以外,漢代朝廷會在端午節製作「梟羹」賞賜百官,有人認為是因為梟的滋味肥美,但也有人認為是因為梟是惡鳥,所以恨不得吃光牠們。
晉人則有在端午節獻祭、食用龜肉的習俗,往往會挑選脂肪含量較高的肥龜,把龜煮熟後,剔除骨頭,再用鹽巴、豆豉、蒜等食材加以調味而成。
唐代宮中會在端午節製作「粉團」,大概是一種外表細緻光滑的糯米團子,將它盛放在盤子裡,想吃的人必須使用微型的弓箭射粉團,只有射中粉團,才能吃到粉團。而宋人也有一種稱之為「水團」的甜品,是用比較具有黏性的高粱粉或糯米粉製作而成的,甚至還會在表面彩繪人獸和花果的圖案,看著就顯得十分精巧,可以直接乾巴巴的吃,也能浸泡在糖水裡甜滋滋地大快朵頤一番。
另外不只有菖蒲酒和用糯米、棗子一起製作而成的糕點,還有用麥芽或穀芽熬製成比較稀的糖漿,一般會拿來淋在粽子上一塊兒吃。
我也成為擁有法術的人了!
從漢代以來,就流傳著一種說法,人們認為在端午節當天,只要把五色綵絲繫在一對兒手臂上,便能避免妖邪、疫病和兵禍的侵害,或許就因為擁有這類功效,所以又被貼切地稱為「長命縷」、「續命縷」。
也有人是把五色綵絲纏在了帛片上,再依照「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各自的方位,將五色帛片縫合在衣服胸前的位置,既能避邪,還能一併展示這家女主人非凡的織工技藝。
北朝時期的婦女,則會把五色綵絲編織為人的形狀,再佩戴在身上。雖說形制各有千秋,但從避邪的功效來看卻是殊途同歸啊!而除了隨身佩戴之外,也有人會把五色綵絲懸掛在門上,認為可以藉此把所有的災厄都擋在門外。
到了南朝時期,可以看到把艾草編織為人形,再將艾人懸掛於門前,祈求能夠消災解厄的習俗。並且認為在端午節當天清晨雞鳴之前,上山採摘那些長得特別像人的艾草,日後在煎製藥材的時候,如果使用了這些艾草,就能使所煎製的藥材特別具有療效。
宋人為了避邪,則會把菖蒲刻為人或葫蘆的形狀,也有人會把艾草編織為虎的形狀,再把它佩戴在身上。更有一種看起來非常時髦的作法,就是在彩色的繒帛上畫符,然後再繫在女性的髮髻上,十分地別出心裁!另外還有「合色頭𢄼(ㄒㄩ,繒頭)」,大概是一種用彩色絲帛製作而成的穿戴於頭部的服飾,人口眾多的世大家族往往會在端午節當天分發給每位成員穿戴,即使是家中的牛馬、貓犬都無一例外。也有人會用綵絲縫製囊袋,或者隨身佩戴,或者掛在門上,據說可以避免「赤口白舌」(主口舌爭訟的惡神)的侵犯。
還有人會在端午節使用色紗來製作罩子,大概是受到五色綵絲能避邪的觀念影響所致,而這些五彩繽紛的罩子,可以防範蚊蟲叮咬睡覺的兒童,以及防範食物遭到蒼蠅的沾染。
洗澡在端午節這天也變得非常神秘!宋人認為五月初五的午時──約略是指十一點到十三點這個時段,必須使用當天清晨第一次從井裡打上來的水洗澡,並且在水中摻入蒲艾、桃柳等植物,就能使人在未來的一年裡不會遭到疫病的毒害。這個儀式行為,被宋人視為是先秦以來用「蘭湯(熱水)」洗澡以驅除妖邪的遺風。
有趣的是,佩戴五色綵絲、艾虎和洗澡等端午節的活動,似乎還被賦予了男女愛情的內涵,因此總能在詞作中看到不少情侶歡會的場景,甚至是在端午節當天採集一些能強化男女或夫妻情感的動植物來食用或者佩戴。
我的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裡!
早在先秦時期,便有在五月或端午節出生不吉利的觀念,大概就如同今人所謂鬼月諸事不宜這麼一類思維模式。
齊國的孟嘗君就是出生在五月初五這天,所以他的父親下令不能撫養這個孩子,但他的母親於心不忍,便在暗地裡把他撫養長大。
數年之後,孟嘗君將實情告訴父親,並且詢問父親為何不願意撫養五月出生的孩子,父親回答說:「相傳五月出生的孩子,當他長到和門戶的高度齊平的時候,就會為他的父親帶來災難。」於是孟嘗君對父親說:「所有人的命都是上天賦予的,和門戶的高度有什麼關係?如果說五月出生的孩子,他們的命受制於門戶高度的話,人們為什麼不去擴建門戶?那麼,又有誰的命會受制於門戶的高度呢?」父親一聽,就對孟嘗君大為改觀,認為他將會是家族裡的中流砥柱。
之後,像西漢的朝臣王鳳、南朝的將領王鎮惡,也都是出生在五月初五這天,而且和孟嘗君一樣不願意受到陋俗的羈絆,都在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莊嚴宣告:我的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裡!
端午節的活動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成為我國文化鮮明印記的一環,但其中也不免存在一些糟粕;我們在看待豐富多元、充滿趣味的儀式時,要體現國人的文化自信和身分認同,而不是無知的盲從和迷信。
林佑澤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