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下)

《孫子兵法》策略高明、好計連篇,以〈勢〉篇所論戰鬥之道及策略為例,孫子強調和敵人作戰要能立於不敗,就要會運用「奇正」的戰術;在交戰時也要懂得「避實就虛」、「以實擊虛。」才能創造出有利的「勢」,如把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去,其勢洶洶而銳不可擋!

《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上)
影片:【經典文化】近三千年前的古人智慧──孫武與《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下)


好計連篇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策略高明、好計連篇,以下便以〈勢〉篇論戰鬥之道與策略為例,書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ㄐㄧ,奇數)、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碬(ㄒㄧㄚˊ,石)投卵者,「虛、實」是也。

《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下)

想要管理眾人如管理少數人般有成效,關鍵首在於「分數」——「分」是動詞的分派之意,「數」則是單位人數。「分數」是指組織的架構、編制而言,亦如古代的伍、卒、旅、軍等。

所以當戰爭開打時,指揮大軍卻能夠如指揮小分隊般有成效,即「鬥眾如鬥寡」,其關鍵在哪裏呢?就在於「形名」——「形」是用眼睛看的號令,如旗幟、狼煙;「名」是用耳朵聽的號令,如口令、暗號、擊鼓前進、鳴金收兵等。

和敵人作戰想要立於不敗,就要懂得運用「奇、正」戰術。
雙方交戰時,正面迎戰的是「正兵」,其餘可以機動調度的是「奇兵」。也有人認為「當敵為正,傍出為奇」;或是指先出、後出而言。
在這裏,「奇」音ㄐㄧ,指奇數,是正兵以外,還沒有上戰場、可以被靈活運用的部隊。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最後,想要達到以石擊卵的效果,攻擊敵軍如以石頭砸雞蛋般易取——「以碬投卵」,在交戰時,還要懂得如何「避實就虛」、「以實擊虛。」以下先說「奇正相生」。

孫武說戰勢不過「奇、正」,認為戰鬥的戰術原則就是對於正兵、奇兵的運用。「奇正相生」有如圓環無端,奇兵、正兵間的互相轉換變化,可以如環般無終無始、無窮無盡。

《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下)

孫武非常強調「以正合,以奇勝」,作戰時,先用正兵正面交鋒即合戰,關鍵時刻再以靈活機動的奇兵克敵制勝,所以後世有「出奇(ㄐㄧ)制勝」之說。「奇兵」的「奇(ㄐㄧ)」,不應作形容詞的奇詭或奇襲(ㄑㄧˊ)解。

《孫子兵法》正、奇分兵的靈活運用,成就了我國歷史上許多精采的好戲。像是「楚漢相爭」中漢軍名將韓信的「背水一戰」,也是對此戰術的實踐……

在那一場戰役中,韓信以三萬兵力攻打陳餘率領的二十萬趙軍。

韓信這樣分兵:
他先在半夜分出「人人手持漢旗」的兩千「奇兵」備用;清晨再分出一萬「奇兵」,背水列陣於河邊,他要以退無可退,激發出士卒拚死一搏的決心;然後他再率領一萬「正兵」和趙營的重兵「合戰」。

這三方分兵的兵馬,一開始,具有顯然落差、兵力懸殊的韓信「正兵」,就順勢地節節向河邊敗退。但重點來了——這些漢軍一路拋棄戰旗,目的在於誘使守營的趙軍傾巢而出,爭先恐後地搶拾漢旗,因為奪旗者可以獲得獎賞。
接著,韓信分出的、手持漢旗的那兩千備用「奇兵」,就搶在趙軍「空營」後,立刻殺進趙營插旗。

再來,被分配背水一戰的漢軍,因為無路可退,人人只能作奮死戰(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後來並與韓信所率領、假意敗退的兵力,合為正面迎戰趙軍的「正兵」。

原來兵力懸殊的兩軍,其形勢在漢軍奪營後瞬間轉變——失營的趙軍為了救營,從本來的追擊韓信,改成向後撤退,趕回去救營。這時候,插旗奪營的漢軍「奇兵」一變成為迎戰的「正兵」;而韓信和背水一戰士兵合力的軍力,則轉成從後追擊趙軍的「奇兵」。
趙軍在中間被前、後夾擊,撤退的趙軍只見營中滿滿一片飄揚的漢旗,根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漢軍?於是心虛氣沮,恐懼地潰逃了。這是歷史上在孫子以外另一場盛名的「正奇分兵」、「以少勝多」名戰。

《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下)

《孫子兵法》擅長取法大自然。〈勢篇〉中孫子說: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ㄓˋ,猛禽)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案: 迅猛的攻擊節奏)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ㄋㄨˊ,弓),節如發機(案: 擊發板機)。

孫武除親自實踐充滿兵學智慧的戰術策略外,《孫子兵法》更以優美的文辭、深湛的哲理,說明了想要克敵制勝,還要據險要、迅猛進攻,創造出駭人心神的態勢與磅礡勢能——「勢」,以輕易地屈人之兵。
譬如〈勢篇〉說,我們看湍急的流水,它之所以能夠漂動大石,原因就在於巨大的衝擊力道所產生的強大勢能。又好比猛禽搏擊鳥雀,牠之所以能夠一舉擊斃對方,也是因為迅猛的進攻節奏爆發出強大的衝擊力量。

《孫子兵法》的古人智慧(下)

因此,善於作戰的人,不會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其勢險,其節短」,他會營造出險峻的逼人態勢,然後飛快迅猛地加以進攻: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任勢者,其戰人案: 指揮士兵作戰),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充滿兵學智慧的《孫子兵法》

孫武在「正、奇」兵互相轉換,不斷地變換正兵、奇兵,以使敵軍防不勝防、心驚膽顫,因不知我方底細,而不敢輕舉妄動,以達到「奪兵先奪心」地渙散其軍心,使其士氣低落之外;又「避實就虛」、「以實擊虛」地像是拿著石頭砸雞蛋般擊潰對方如此便能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把容易滾動的圓石從千仞高山上向下推去,那崩天裂地的爆發力、無堅不摧的衝擊力,便可以以無人能擋的摧枯拉朽之勢,猛烈地擊潰對方。

孫武就是這樣幫助吳王登上春秋霸主寶座的。

張麗珠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