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復:《浮生六記》——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

《浮生六記》是沈復的自剖之書,所有最重要的情節,都是他的太太芸娘。慢慢受槌的生活,一槌槌的千錘百鍊後,竟然發現情比金堅的愛。原來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沈復與芸娘。愛有時是一個人願意捨身,另一個人則恆此緬懷,那就是兩人之間的地久天長了


印象和印象間有鎖鏈,把每個環節都牢牢扣住,把日子串聯起來,成為牢不可破的記憶

沈復:《浮生六記》——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

對沈復來說,他的鎖鏈就是芸娘

沈復,字三白,不事科舉,以行商、畫客、幕僚、名士終其身,性情爽直。太太陳芸年紀稍長十個月,是其表姊,父親早逝,母親性格軟弱,因此年幼時過得頗爲艱苦,因其嫻女紅,以此補貼家計。沈復與陳芸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十三歲時對母親說:「若爲兒擇婦,非淑姊不娶。」

我們有時會以為愛是「註定」,其實不只是——「愛」在每個註定的背後,還有別的,比方:試圖了解、成全彼此、平起平坐的對話……,都是愛情關係裡重要的條件。更重要的,還有彼此扶持,在面臨命運考驗時,能站在一起。

 

雖然兩人成親之後,磨難的生活才正式開始,但是這些磨難,都一步步的,把愛情的形狀琢磨出來。

苦難是消磨

芸娘成為家庭問題的導火線,是因為三件事:


一是沈復與父親到外地做官,讓芸娘幫忙寫家書,但沈母懷疑芸娘寫得避重就輕,另找人執筆,不讓芸娘再寫,沈父反以為是芸娘是不願幫忙,進而怒斥兒媳。

二是沈父在外地想要納妾,條件是要家鄉的女子,芸娘熱情地為公公張羅,導致沈母勃然大怒,終於徹底失去了沈母的歡心。

三是沈復弟弟啟堂借貸,請芸娘作保,後來沈啟堂借錢不還,還不認帳,沈父竟認為是芸娘借貸了,無力償還,卻誹謗小叔。
而且芸娘在寫給沈復的信中,將公公稱為「老人」,對公公不敬,便將他們夫妻二人趕出沈家。

沈復雖知道芸娘是無辜的,但他也不敢辯解,只能陪著芸娘忍耐。

沈復:《浮生六記》——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

與此同時,皆靠芸娘手工補貼家用,她甚至還想爲沈復娶憨園當美妾,可家裡拮据,憨園最後背信另嫁他人。
爲此,芸娘還大病一場,氣息奄奄,在沒錢,又失去家裡援助的情形下,沈復只能將女兒送為童養媳,再託付兒子給女兒的婆家,兩人則寄住朋友家,過著潦倒的生活。
但是,面對困境,陪伴,就會成為感受中最核心的部分。
我懂你的為難,你也理解我的無助,彼此相伴,雖不一定能看見磨難的終點,但是,在終點前,總有個你。

消磨是簡化

潦倒生活的磨難,消磨了沈復的其他可能——生活,除了張羅生活外,再也沒有別的可能。
但就在張羅之間,生活中平凡細緻的情趣,反而被突顯出來,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小事。

人能記得小事的時候,往往在不如意時;但是,不如意時,那些小事,就像黃金存摺,每次提取,都能讓生活閃閃發光。
沈復寫小事寫得精彩,茲舉兩例為證: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他們還沒有結婚之前。


是夜,送親城外,返已漏三下 ,腹饑索餌,婢嫗以棗脯進,余嫌其甜。芸暗牽余袖,隨至其室,見藏有暖粥並小菜焉,余欣然舉箸。忽聞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來!」芸急閉門曰:「已疲乏,將臥矣。」玉衡擠身而入,見余將吃粥,乃笑睨芸曰 :「頃我索粥 ,汝曰『盡矣』,乃藏此專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嘩笑之。余亦負氣,挈老僕先歸。

有一次,芸娘堂姐嫁人,沈復去觀禮,半夜三更才結束。結束時,沈復肚子餓,想吃點鹹的,陳芸就在暗地裡牽他的「袖子」去閨房,原來她早就藏著暖粥和小菜給沈復。正當沈復高興地要吃時,忽聽見堂兄玉衡喊:「淑妹快來!」便破門而入,陳芸害羞急忙關門,沒想到玉衡一個箭步擠了進來,見沈復正要吃粥,便笑他們「小倆口」,妹妹藏粥在這裡,專門招待「汝婿」。陳芸聽到「汝婿」一詞,窘迫至極,落荒而逃,惹得全家鬨笑,沈復也假裝生氣地先走了。

沈復:《浮生六記》——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

青春萌發的愛意,就在宵夜的打點間,看到兩人間的情意。「暗牽余袖」、「大窘避去」、「余亦負氣」把年輕時曖昧、害羞、不知所措的舉動都寫了出來。也從這件事情裡,看出陳芸年輕時就偏愛沈復,認定終生。沈復後來在記這些事時,應該也是全是玫瑰金般的甜蜜回憶吧。

第二個故事,是結婚之後。

在離沈復家中差不多一里地,有個水仙廟。每逢神誕節日,就會特別熱鬧。沈復被朋友邀請去插花布置,因此也要去參加盛會,回家時沈復向陳芸詳細的描述情景,芸娘羨慕極了。

沈復:《浮生六記》——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

芸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余曰:「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為男之法也。」於是易髻為辮,添掃蛾眉;加余冠,微露兩鬃,尚可掩飾;服余衣,長一寸又半,於腰間折而縫之,外加馬褂。芸曰:「腳下將奈何?」余曰:「坊間有蝴蝶履,大小由之,購亦極易,且早晚可代撤鞋之用,不亦善乎?」芸欣然。

及晚餐後,裝束既畢,效男子拱手闊步者良久,忽變卦曰:「妾不去矣,為人識出既不便,堂上聞之又不可。」
余慫恿曰:「廟中司事者誰不知我,即識出亦不過付之一笑耳。吾母現在九妹丈家,密去密來,焉得知之。」

芸攬鏡自照,狂笑不已。余強挽之,悄然徑去,遍游廟中,無識出為女子者。

這是說:芸娘羨慕不已,只可惜自己不是男子,去不了。沈復則出一方,要芸娘易容。穿戴沈復的衣冠,化女為男,接著芸娘把髮髻改為辮子;戴上帽子,微露鬢角,假扮成男子的妝容。另外,長了一寸半的衣服,就在衣服腰間打折,縫好,外頭披上馬褂,鞋子則換上市坊間的蝴蝶鞋,就看不出來芸娘的小腳。這麼一來,芸娘便能喬裝出遊,雖然一度因為擔心婆婆責備而猶豫,最後還是巧妙易容參與了盛會,跟著先生一同踅了一遍。
從這段描寫,看得出兩人婚後生活相偕的快樂,美好的關係建立在平等的尊重上,為了滿足愛妻的願望,兩人想辦法喬裝,終於一償夙願,創立了生活中美好又突發的事件,每次回想,都像是平凡生活上了斑斕新色。
沈復願意獻策,陳芸願意配合,兩人合作無間,更緊密了關係,一件看起來荒唐、離經叛道的變裝出遊,卻增加了生活的甜蜜。

小事,就是這樣一件件鍊起來,鍊成長長的人生

此外,沈復也寫了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芸娘的插花之道,很有自己的藝術眼光;擺盤也有她的美學,選用六個小碟,五圍一碟,呈梅花狀,並用不同顏色的小菜待客,可見她的靈巧創意……,這些細瑣小事成為《浮生六記》的主調,原因就是磨難的生活,耗盡了太多,剩下未經磨光的情節,就是最發亮的部分。

所以沈復的故事裡沒有登科、沒有仕途,有的只是他和芸娘生活中的細節片段,通過文字追述,變得只有彼此,更有情致。

沈復:《浮生六記》——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

                                     

原來,磨難是減法,減去不必要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會沉澱下來,變成結晶。在沈復長長的人生,留下的結晶,都有芸娘的影子。

簡化是從生活煉金

《浮生六記》裡,最為人動容的,其實不是歡快、不是幸福,而是相對沉重,悲哀,叫人重重提起,卻很難放下的東西。讀完芸娘臨死之事,才知道,那些相愛的光景,都是為了成就最後的生死不渝。

「妾若稍有生機一線,斷不敢驚君聽聞。今冥路已近,苟再不言,言無日矣。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由妾故,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歸。如無力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居於此,待君將來可耳。願君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遺子,妾亦瞑目矣。」芸乃執余手而更欲有言,僅斷續迭言「來世」二字,忽發喘口噤,兩目瞪視,千呼萬喚已不能言。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既而喘瀝微,淚漸乾,一靈縹緲,竟爾長逝!時嘉慶癸亥三月三十日也。
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遏有其極。

可能因為芸娘年紀稍長,在事理上,向來比較圓熟,當人生遭逢困厄苦難,多是芸娘安慰沈復,很少沈復安慰她。可上段是芸娘最後的遺言,已然無法樂觀堅強,芸娘告誡沈復說:「如今你我潦倒至此,都是因為我不得公婆之心,現在我要死了,餘下的一切你可以挽回,趁早回老家去。還希望你能續弦,代為伺候,更希望能撫養所遺留的兩個孩子……」沈復心情沉重地記錄這一讓人心痛至極的細節,寫在最後的一段,表達自己的傷心欲絕。

沈復:《浮生六記》——磨難是減法,只為留下最珍貴的

芸娘沒說出口的「來世」,藏著的不只是遺憾,其實更是對這世與沈復間的纏綿不盡之意,讀來更讓人悵惘。

艱苦和磨難把兩人的生活撕成一片片的,卻也把最重要的提煉出來。回顧《浮生六記》,沈復的自剖中,所有最重要的,都是芸娘。最大的快樂和最深的悲傷都緣繫一人。

書中以六個主題來譜出他一生的哀樂之夢:第一是閨房記樂,寫他夫妻間的情愛生活。第二是閒情記趣,寫他生活中的閒情逸致。第三是坎坷記愁,寫他家庭的變故。第四是浪遊記快,記敘各地漫遊的樂趣。第五是中山記歷,記敘遊歷琉球的見聞。第六是養生記道,談他在養生之道方面的心得。以上六記,只存四記,五六記已經散失了。

生活是慢慢受槌的歷程,一槌槌的千錘百鍊後,竟然發現情比金堅。

這本自剖之書,顛覆了世界的價目準則,擺落了科舉唯一的森森價值,我們通過閱讀沈復與芸娘的歡愉坎坷,彷彿交換了心事,見到沈復最終被芸娘熨貼的心。
現代人並非不懂愛情,只是不懂為愛深重,也不懂為兩人用情至深時,不只是甜蜜,而是一個人願意捨身,另一個人願意恆此緬懷。
有時我們疑惑,這世界哪來那麼多一生一世,可是沈復的《浮生六記》就那麼一字一句的,把一生一世都鎖了、都鏈了起來,寫成了愛情。

黃承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