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哪吒:從《封神演義》走入民間信仰的叛逆戰神

《封神演義》將有關哪吒的傳說,彙整成一個精彩的「少年成長」歷程,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形象鮮活、性格分明,且深入人心的人物,使得《封神演義》因哪吒而有更高深的文學價值,哪吒也從小說虛構的神祇系統中跳脫出來,成為民間信仰中非常特殊的一位尊神。

  • Lily編Lily編
  • 2025 年 5 月 19 日
  • 恐怖玄怪
哪吒:從《封神演義》走入民間信仰的叛逆戰神

動畫片《哪吒2》的轟動,連帶著這位在中國神祇系統上極具特殊性的神明,也成為眾所議論的焦點。不過,畢竟肇因於影視市場,眾所關注的焦點多是《哪吒2》的劇情中主要人物:哪吒、敖丙、李靖及殷夫人、申公豹、太乙真人、石磯娘娘、南極仙翁……等角色設計的突破及現代意義,反而對出處的原著《封神演義》很少討論,殊為可惜。

哪吒:從小說角色演變為廣受崇敬的民間神祇

《封神演義》是創作於明代中晚期的章回小說,魯迅將其歸類為「神魔」小說,向來與《西遊記》齊名,儘管其知名度與內容的深刻性,遠不如《西遊記》,但是對中國民間宗教的影響,無疑是首屈一指的。

《封神演義》全書以「封神」為樞紐,假借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的歷史背景,將在此之前散漫無統卻又流傳廣遠的道教神祇,作了一次有計劃的整編,讓八部三百六十五位天上的神祇,各具職司、各有位階,而與人間凡俗的信仰緊密聯繫為一。這是中國道教神祇系統的一次大整頓,為明代以來的中國民間信仰奠定了深固基礎。

哪吒:從《封神演義》走入民間信仰的叛逆戰神

在傳統觀念中,「神仙」二字雖常並用,但實質上有很大的差異。「神」是人死後所變的,人有善有惡,所以神也善惡不一,可以降福人間,也可能為患塵世;「仙」則能透過修習方式,尤其是道德修持,超脫生死輪迴,成為一種不受太多拘管的自由存在,幾乎多數是善的。在《封神演義》中,基本上就是以「闡教」與「截教」來區分――闡教尊天道,收徒嚴格,循序修行;截教有教無類,奪機得道,甚至收納妖族、異類。
儘管書以《封神》為名,但其實在封神大戰中各路神仙的不同事跡中,反而是未入「封神榜」的若干「闡教」人物,才是書中最具關鍵作用的靈魂角色。譬如執掌兵符的姜子牙、肉身成聖的「清源妙道真君」楊戩(ㄐㄧㄢ ˇ)的分量,就是無人能及的;尤其是相傳「割肉還母,剔骨還父」、蓮花化身的哪吒,單單出身來歷就獨佔了三回篇幅,在周武王討伐商紂的各場戰役中更是屢屢建功,於西岐將領中不作第二人想。

從宗教的角度來說,哪吒在中國流傳的時間相當早,至少在唐代,「哪吒」、「那吒」的名字,已然固定下來【――或說「哪」即是「儺」(ㄋㄨㄛ ˊ),為上古驅逐疫病所裝扮的面具巫師;「吒」即「叱吒」之意,儺人常伴隨著各種呼喊式的咒語施法】,而且年紀幼小、生具神通、擁有法寶,以及斬除龍王、析骨肉還父母、蓮花化身等特點都也已經齊備了;元代《三教搜神源流大全》、明代《西遊記》則點出其他零星異事,可見在《封神演義》之前,哪吒的傳說或信仰,已經相當普遍了。

《封神演義》將前此有關哪吒的傳說彙集、整編,重新傳述一個精彩的「少年成長」歷程,由於其對哪吒的詳盡描繪,以及生平經歷中引人深思的衝突性,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形象鮮活、性格分明,且深入人心的人物,使得《封神演義》因哪吒而有更高深的文學價值,更使哪吒從小說虛構的神祇系統中跳脫出來,成為民間信仰中非常特殊的一位尊神。

幼年哪吒

哪吒:從《封神演義》走入民間信仰的叛逆戰神

哪吒的特殊性,在於他是一個幼年成神的特例。在中國諸神中,儘管有觀世音菩薩的金童玉女、南極仙翁的白鶴童子,但基本上都不成氣候,未被單獨視為神明加以供奉;而哪吒的「事蹟」,從《封神演義》後半段他成為姜子牙轄下的先鋒官,在討伐商紂的戰役中屢建功勳,足以稱得上「開國功臣」,但似乎並未獲得多大的矚目,反而是他幼齡時的特殊際遇,由於小說摹繪得傳神寫照,反而深入人心,奠定了他一貫的尊神形象,乾坤圈、渾天綾、風火輪、火尖槍等法寶,也都還是孩童幼年時的隨身物。因此哪吒信仰中所塑造的神明形象,基本上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幼童形象。

《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年幼事跡,集中在他7歲的時候。但如果加上他在母胎中懷了三年零六個月的時間,而且一出生就是肉球中蹦跳出的「滿地亂跑」的小孩,顯然已跳過了嬰兒時期,算起來也約當於兒童期了。不僅如此,他還是靈珠子轉世,與生俱來就有了乾坤圈與渾天綾法寶,與一般兒童大異其趣。

儘管如此,哪吒還是不脫常見的兒童習性――如情緒不穩定、不服權威、極度需要愛、漸次獨立等幾項重要特徵。哪吒雖為「神童」,這些兒童特性,在後來哪吒所闖的各種禍事中都有十足反應。

哪吒所闖的「禍」一次比一次嚴重,但也一次又一次被消解掉。
哪吒的家世,父親為陳塘關總兵官,曾修習道術,養尊處優。備受愛寵的哪吒,當尚在稚齡時就與社會接觸,無論其心智、情緒或知識、理性都相對不足,自然免不了發生衝突。

王師先鋒――哪吒殺人惹禍的護身符

九灣河口殺巡海夜叉李艮、打死龍王三太子敖丙並抽其龍筋,可以說是哪吒步入社會後與社會規範的第一次牴觸,而且情節是十分重大的――殺人。

從哪吒殺了人之後的理直氣壯態度看來,他是根本不曉得自己犯下了怎樣的罪責,而且,這一罪責是位高權重如父親李靖也無法加以庇護的。所以當敖光興師問罪時,李靖也無計可施,只能坐等成為玉帝問罪的「刀下之鬼」;而哪吒還天真地以為只要原封不動繳還龍筋就可以敷衍了事了。

哪吒:從《封神演義》走入民間信仰的叛逆戰神

在這裡,故事開始有了新走向――哪吒原本可以仰賴的「父權」開始淡化、褪色,甚至逐漸成為與之對立的存在,而其中的關鍵角色是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其實是哪吒的另一個父親(師父),就這點來說,也取代了李靖的父權。太乙真人不但是哪吒的授藝恩師,即連哪吒行兇的法寶,也是太乙真人的寶物,可說是他假借了哪吒之手行兇。從社會的規範論,哪吒的殺人,當然必須承擔起罪責,但是,太乙真人卻用「天數」二字巧妙地消解掉――他將龍王三子敖丙之死歸因天數,說哪吒投生於陳塘關是有使命的,並責怪龍王,「上天垂象,豈得推為不知?以此一小事干瀆天庭,真是不諳事體!」

太乙真人不但沒有責罰哪吒,還怪罪龍王不識大體,其後他更賜給哪吒「隱身符」,使哪吒進一步羞辱了龍王,更將事態擴大,引惹得四海龍王一齊出動。

就在此時,哪吒又闖了第二個大禍,先是乾坤弓、震天箭,射殺石磯娘娘的侍童碧雲,又先下手為強擊殺了彩雲童子,引發石磯娘娘與太乙真人的衝突。

太乙真人與石磯娘娘之爭,揭開了《封神演義》中闡教、截教之爭的序幕。在此事件中,哪吒的冥頑不靈、惡心惡性,是明顯理虧的一方,但太乙真人卻一意偏袒、護短,更進而以九龍神火罩將石磯娘娘焚燒而死,強橫霸道,更是難服悠悠之口。但太乙真人卻有一個既冠冕又堂皇的藉口:「成湯合滅,周室當興」,而哪吒卻是武王伐紂中最重要的先鋒官,因此無論哪吒犯再大的罪過,都是必須寬宥的――這就是「天命」,任何人都無法違逆。但這「天命」是誰所規定的?又如何能探悉的?

天命壓制,父權讓位君權――哪吒的宿命困境

哪吒:從《封神演義》走入民間信仰的叛逆戰神

《封神演義》是從歷史上的周武王滅紂興周展開的。紂王無德,從進香女媧娘娘廟起的淫心,就可見他是失德之君;更不必論全書如何張揚他殺妻屠子、炮烙大臣、濫殺無辜之惡!相對地,周文王、武王的仁德慈善,則無處不被強調。歷史,為《封神演義》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杳杳冥冥的「天命」就在一興一亡的歷史中得到了充分驗證。歷史不能更改,「天命」也無法違逆。

「以有道伐無道」、「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表面上似乎是消解了「君權」,但實質上只是「天命」的另一種「取代」,「歷史」與小說其實差不了多少,都是一種威權式洗禮,由擁有話語權的人所規定。因此,哪吒可以在殺傷無辜後,因其符合「天命」而獲得寬宥――不但在書中,也在後世的詮釋與信仰中。

「天命」是「君權神授」或「天授」的理論基礎,更是高於一切的最高原則,連帶著,「君權」也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大義」,在此「大義」下,當然是可以「滅親」的。

《封神演義》中的龍族子孫、截教中人,向來被目為違背天命的存在,因此其殞滅也是合乎天數的,不但三太子、碧雲、彩雲、石磯娘娘之死不足惜,就連哪吒最著名的「剖腹、剜腸、剔骨肉,還於父母」,也被視為理所當然,是一種饒具意義的向父權挑戰的象徵。但是,仔細分析的話,恐怕只是以君權消解父權,以代換的方式,另樹一種威權,而整個社會組織的運作,也就是在這樣的威權統制之下――至少古代是如此。

「君權」是高於一切的存在,哪吒在四海龍王的威逼下,以剔骨肉歸還父母的方式,盡了其應有的「孝道」――必須注意的是,哪吒當初一時興起,抽拔了敖丙的龍筋,就是想替父親李靖做個束帶,也是有孝心的。在哪吒的大動作下,的確也算沒有貽禍於父母家人。在此,很明顯地已經初步否定了傳統的「父子」之倫。但是,哪吒卻是萬萬不能魂銷魄散的,太乙真人還是為他先行設想到在翠屏山「立廟受崇祀」以恢復肉身的方法。不過,不知道這是否也在太乙真人的算計中,哪吒廟的設立,終究將引發李靖、哪吒父子恩情的完全絕裂。

哪吒:從《封神演義》走入民間信仰的叛逆戰神

我們無法從《封神演義》中得知,為何李靖要執意摧毀兒子的哪吒廟?畢竟,哪吒廟設立不過半年,卻是「千請千靈,萬請萬應」、「祈福福至,禳患患除」,對百姓大有益處的,也因此讓他們父子、兄弟反目成仇。

太乙真人以蓮花、荷葉替哪吒換得真身,這是後來哪吒在伐紂戰役中能夠免除很多商朝將領法寶侵害的關鍵;但是犧牲的卻是李靖與哪吒的父子之倫(木吒、金吒的兄弟之倫也被破壞了)。值得注意的是,哪吒在蓮花化身後,是太乙真人特別叫他回陳塘關的,而且還賜給他風火輪和火尖槍、金磚等法寶,為何太乙真人必欲做此「敦促」,且沒有任何勸導哪吒的言語?這很難讓人不去懷疑太乙真人是故意要讓滿懷怨憤的哪吒,在一怒之下打進總兵府,找李靖洩焚廟毀金身的怨氣?果真如此,哪吒的此一舉動,無疑就是宣告「父權」向「君權」的全面撤退與潰敗,在哪吒後來的生命歷程中,也就僅僅成為肩負執行君王倫理的角色了。在此,太乙真人兼具「父」、「君」的雙重身份與威權,自然要比任何人都來得更順理成章。
哪吒在《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早於姜子牙奉命下山,是「封神」的啟幕式,太乙真人更挑起了闡教、截教兩大陣營的爭鬥模式。在《封神演義》中,在龐大的以「天命」為話頭的「君權」牢牢宰制之下,我們可以清楚地窺見「五倫」的倫常在「君臣」的「大義」下被消解、「父權」向「君權」過渡,申公豹所代表的「朋友」、殷洪殷郊所代表的「父子」,同樣都萎縮在「君臣」大義下,只是,此時的「君」已是周武王姬發,而不再是商紂帝辛了。

《封神演義》對民間與道教的影響十分深遠,哪吒更成為中國南方、尤其閩越一帶非常重要的神衹。台灣大大小小的哪吒廟也有三百七十多座,電音三太子更成為陣頭文化的大宗。

民間崇祀哪吒,尊為「三太子」、「中壇元帥」、「太子爺」等,是緣自他身為天王李靖之子的身份和五路兵馬總管的職掌;但對其生平,通常只在伐紂戰功中一筆帶過,反而津津樂道於他的幼齡事跡。儘管明知他莽撞、頑皮、是惹禍的根苗,對父親也有許多違逆作為,但是並不執著於此,還是信奉不已。如果說,哪吒代表「父權」在「君權」侵蝕下逐漸被淡化的轉捩點,那麼,或許民間的崇祀,也可視為反撲的力道吧!
晚近因動畫電影《哪吒2――魔童鬧海》的叫座,不僅對哪吒有嶄新的詮釋,對敖丙、申公豹、南極仙翁等人的善與惡,也多了許多不同的觀察角度,尤其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造語,獲得最多關注,大有被視為「對抗一切威權」、「建立自我信心」的象徵;但事實上,如果從《封神演義》的哪吒來看,恐怕他也只是「天命」威權的一枚棋子而已,是否足以建構一個十足圓滿的「我命」?還有待重新商榷。

林保淳 教授

上一篇

網站累計

  • 874,037 次瀏覽

版權所有 © 2025 中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