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養正」──王陽明主張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

王陽明曾經寫過一篇〈訓蒙大意〉,關懷道德教育必須向下紮根。他以結合玩樂的詩禮遊戲,讓活潑好動的孩童在遊戲中濡染於禮教,以「寓教於樂」的潛移默化方式陶養性情,是我國在十五世紀就已經體現出現代化教育精神的孤明先發。

《易經.蒙卦》以山下出泉,象徵經滲入、蘊蓄、過濾、揀擇後的清澈泉水,其過程就如教養兒童,要養其端正。譬如宋代《三字經》,就是強調「童蒙養正」——聖賢化育之功的發蒙開講。
明朝一代宗師王陽明也寫了一篇〈訓蒙大意〉,關懷道德教育必須向下紮根,要為後世教育立下百年樹人之大計,是我國早期的兒童教育理論。他亦強調「在幼童蒙昧期就要教以正道,以載培其正氣」的童教最高指導原則。

「蒙以養正」──王陽明主張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

由於孩子幼小時容易接受引導,所以要從小給他們正確的教育,引導他們走上正道;但是怎樣讓幼童對德禮產生興趣?陽明主張以結合玩樂的詩禮遊戲,讓活潑好動的孩童在遊戲中不知不覺濡染於禮教,透過「寓教於樂」的潛移默化方式陶養性情,是我國在十五世紀就已經體現出現代化教育精神的孤明先發

王陽明是我國學術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同時也是傑出的教育家。
明代王學在朝堂外的「下行」即「移風易俗」路線,有別於宋代理學「致君堯舜」的「上行」走向,譬如如弟子王艮便提倡「百姓日用即道」。
王門弟子經常沿途聚講,「入山林求會隱逸,過市井啟發愚蒙」,砍柴樵夫、農忙閒暇,走到哪兒就講學到哪兒,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陶冶。
訓蒙大意〉收在陽明《傳習錄》中。「蒙以養正」的思想及教育方式,把品德教育融入遊戲中,兼顧兒童喜愛玩樂和討厭拘束的天性。向下紮根的快樂學習,使品德教育成為一種順勢啟發的方式,與今日的幼教理論完全合轍。

古今都為考試苦;〈訓蒙大意〉中,陽明首先批判「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他反對教育淪為記誦詞章的學習,這也很類似我們今天批判的,只知道應付考試而不會應用的死讀書。
陽明指出教育幼童,「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這就是今天我們所強調的品格教育。也像父母親帶著孩子入學,在將孩子交給老師時所說的:孩子的品德涵養最重要。

「2024年全國家長最關心的十大教育議題」第一名的是:品格教育;但今日在少子化、自由主義與AI、社群媒體風潮下,儘管品格教育更顯重要,卻往往在多元學習的教育過程中被忽略了。
當今之世,面對人工智能的滔滔洪流,品格教育、人文素養、中華幼教都退居邊緣;金錢儼然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它定義了權力、地位,甚至快樂。但是如果沒有品德維繫,我們的下一代將在價值混亂中長大,人類將在智慧洪流中迷失方向,忘記了生命價值與意義,文明終將淪為包裝精美的野蠻,科技越進步,人心反而越空洞。

但是說到學習過程,沒有任何一種學習可以不勞而獲;面對幼童,要怎樣使普遍喜愛玩樂而厭惡學習、「樂嬉遊而憚拘檢」的心,轉化成為快樂學習?如何讓他們「趨向鼓舞,中心喜悅」?這是古今教育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難題。

雖然時代有著古今隔閡,在當時儒教主流的環境中,陽明以「誘之歌詩」、「導之習禮」的方法,透過歌詩玩樂來興發志意、啟導禮教;又用周旋揖讓、拜起屈伸等禮儀遊戲來端肅其威儀,也就是說他把詩禮教化融入到詩歌遊戲中,營造出像遊戲般的快樂情境,使幼童長期沉浸在詩禮遊戲的歡樂氛圍與行為模式,這樣,禮教和自然情性便能如「山下出泉」般彼此浸潤、蘊蓄。時間久了,便能潛移默化、循循善誘。所以當幼童面對德教禮治時,自然也就不會「苦其難」了。

而今學習環境多元,在兒少與幼教內容上,每個人都能擁有許多學習選項,採用的方法也可以寓教於樂、快樂學習;不過從涵養下一代的心性來說,不論其所學習的內容多麼豐富,都不能拋棄道德教化。因為一個人的品德優劣會決定他的人生,成為影響生命的重要關鍵,具有嚴肅的立身處世指導意義,也是作為一個「人」的最重要根本。

「蒙以養正」──王陽明主張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

以「正」養「蒙」,即「童蒙養正」,陽明主張從「心」做起。
一個人心不安則身不安;人生想要安身立命、快樂從事,第一,就是要安心。

陽明心學是明代儒學主流,也是宋明理學發展中足與朱學分庭的另一個思想高峰。
陸王心學主張「先立大本」,要先挺立本心良知,由內而外,自作主宰;程朱理學則強調先從格物致知入手,再「由博返約」。兩者的孰先孰後?略同頓教、漸教之辨?實則這要依個人根器而定。這也是宋明理學長期以來對於教育方法的諍論。
其實早在孔子時,便已提出「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因材施教了。對於總是猶豫退讓的冉求,孔子鼓勵他進取;對於個性衝動的子路,則讓他多聽父兄之言,這就是考量每個人的根器有高明、沉潛的本質殊異,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要依每個人的情性不同而各有所宜。

陽明的時代,學術上雖然仍然沉浸在「尊朱」風氣中,「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但是已經落入專做科舉「八股文」的末流發展了,朱熹學說被讀書人當作科舉入仕的憑藉。所以那時先有陳白沙提出另一種學習態度,嚮往曾點的舞雩之樂,欣慕陶淵明的自放和邵雍的「樂學」主張。他浩歌長林、孤嘯絕島、投竿弄艇,鳶飛魚躍地「與鳶魚同一活潑」,而不喜明代前期理學案牘勞苦、檢束自勵的學術風貌。——在道貌岸然的時代氛圍中,有人嚮往林野之趣,是很自然的。
接著,陽明在科舉文章之外,提出了更深一層的思考:讀書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蒙以養正」──王陽明主張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

陽明認為「為何而學?」「為何而活?」比「如何賺錢?」「如何成功?」更重要。

書本的道理不是孤懸於人生之外,是要「知行合一」,用來涵養身心的,這樣的學問才能讓人心安。而這樣涉及身心之學的品格教養,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就回到他在〈訓蒙大意〉中所提出的教育理論:「蒙以養正」——他主張品德教育要從小開始,在一個人的童蒙時期,就要教以正道。
因為在每個人大腦發展黃金期、人生發展關鍵期的幼年時期,如果都能以正道啟導其童蒙,無異於掌舵了人生的方向盤。這是品格教育最重要的關鍵期。

陽明是一個很豪邁的人,他十五歲便出遊居庸三關,縱觀塞外經月,頗有現代「壯遊」的精神。他追逐胡兒騎射,使不敢來犯;又留心武事、精研兵家秘書,胸中抱有經略四方的大志,每當家中宴客,便收集果核羅列陣仗為戲——如此未受壓抑、自由舒展的兒少成長與學習歷程,使其自然情性獲得充分開展,滿腔豪情且儒且俠。
陽明後來能以過人的膽識,當庭忤逆專權宦官劉瑾,其後更以一介儒將勘亂福建叛軍、討伐甯王朱宸濠、平亂江西,為我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官封爵者,甚至名揚東瀛,成為日本維新學習的對象——這樣的精神與發展,很大程度得力於他的成長歷程,未受壓抑的自然情性結合了他的德性理想。

「蒙以養正」──王陽明主張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

個人理想能與自然情性相結合、融合無間,才能擁有「源頭活水」的源源不絕動力;所以陽明深知任何從事,「心安」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
中國哲學都是強調「安身立命」的。「安身」是要安頓肉體形軀,是談此生如何安頓?「立命」則是突破有限形軀以建立永恆價值,所以是談永恆生命如何建立?而陽明心學,正是通過「心安則身安」的心學理論曉諭世人:生命必須先求心安,然後形軀才能被安頓。

《陽明年譜》記載了陽明「學聖賢」的漫長求道歷程:
十一歲,陽明問老師,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一等事」?塾師回答:「讀書登第」啊!
陽明對這個答案不能認同,登第不是能夠激發他奮發讀書的動力。面對這個答案,他的心不安。
那麼,什麼才能讓他奮發向學呢?他說應該是「學聖賢」,學習做一個品格崇高、聰慧睿智的人吧!

後來陽明歷經一段很漫長的、學習如何讓自己心安的「安身」歷程。
他的「學前三變」:從學為辭章到道士修煉,其間還一度想要出世遠去。一開始,他深深契合婁一齋所說的:「聖人必可學而至!」後來歷經格竹七日失敗、大病後,質疑「聖賢有分」,懷疑自己根器不足,於是自我放棄地隨順世俗、學科舉辭章。

但他的心不安,深感「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他遂又築室會稽山陽明洞中學為道士、行導引之術。可是他仍然不能安心,質疑「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再度摒去。
直到三十四歲在京,他深感一般學者「溺于詞章記誦,不復知有身心之學。」一般人都只在科舉詞章上努力,卻不肯用功於品格心性上,於是以昌明聖學為務,並以「立必為聖人之志」曉諭眾人。

「蒙以養正」──王陽明主張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

三十七歲,陽明在朝堂上忤逆奸宦劉瑾而被廷杖、貶貴州龍場驛。
他在龍場所遭遇的困境,一方面是身處萬山叢棘、蠱毒瘴癘之地,周遭夷人語言難通,可通語者只有中土的亡命之徒;一方面又要提防劉瑾對他隨時的伺機加害。
因此初到龍場時,他也深感危疑不安、惴惴恐懼;但他接著自省:我對於得失榮辱都能超脫了,為什麼只有「生死一念,尚覺未化」?
是在歷經生死煎熬後,最後他才「既破山中之賊,也破心中之賊」地體會了:不須求理於事物、只要求理於吾心,心安了就好;至於死生禍福,交由上天,「俟命」地等待安排即可。
至此,他終於開悟了原來賊在「心」中,在我們的心之「不安」中。「至道」如此簡易廣大!我卻「錯用了三十年氣力。」
所以一個人想要安「身」,就必須要先安「心」,安心才能安身。

臨終,門人問遺言?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陽明深知人絕對不能違拗本心,安身首要在於心安,就如東坡詩:「此心安處是吾鄉。」只要能讓我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安身之處。
屈原雖投汨羅,一腔忠誠熱血,「九死其猶未悔!」即使讓他再重新做一次選擇,他也必是視死如歸、甘之如飴的。
杜甫也有詩:「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葵花和豆蔓植物始終具有趨向陽光的本性,即連物性都無法改變了,何況於人?所以當杜甫在稚子餓死、茅屋為秋風所破時,仍然未改憂國憂民的忠愛本性,他心裡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無私的大愛,才是他的心之所安。
所以要做到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安頓身心之境,就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

不論處在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我們把自己放在什麼定位才能心安?要學習真誠無欺、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樣的身心之學,必須從小就加以涵養和導正,以載培正氣,才不會在形成積習後難以改正、或事倍功半。

張麗珠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