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一夢」是用來比喻真實世界所經歷的一切,最終,也像轉瞬即逝的夢境不復存在。
黃粱在這個故事中的寓意是什麼呢?
黃粱是一種粟米,產於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粟亦稱為稷、粱、粟米,俗稱小米、黃小米、小黃米,是五穀中種子最小的一種農作物。因為故事的主人翁盧生,在夢境中經歷了自己完整的一生,夢醒時卻發現睡前店家下鍋的黃梁飯還沒有蒸熟!這個有意思的故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我國的唐朝。
唐朝開元七年,道士呂翁路經邯鄲,途中找了一間旅店休息,不久看見一位讀書人盧生身著粗衣騎著馬也來投店,他進店後與道士併席而坐,兩人相談甚歡。
盧生看著自己破舊骯髒的衣物長嘆:「大丈夫活在這世上卻沒有任何成就,像現在的我一樣窮苦困頓啊!」
道士說:「看你身體形色,無苦無病,說笑自如,為什麼要感嘆自己困阨呢?」
盧生說:「我不過是苟且度日罷了,因為我從來沒有真正地完成自己想要的願望。」
道士說:「你現在不就過得舒適與自得嗎?」
盧生回答:「有志向學的人,應當要建立功勳、名揚四海,位居顯要、成為文武全才的將相,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尊榮的地位,聽著美好的樂音,並使家族昌盛、財富廣澤子孫,這才符合我的想法。」說著說著盧生開始昏昏欲睡……
這位道士可是有仙術的
這時旅店的主人正準備蒸煮黃梁飯,道士從袋子中取出青花瓷枕,對盧生神秘地說:「你睡我的瓷枕,它就會讓你達成所有的願望。」
盧生聽從地睡在枕上,卻看見枕上的孔穴愈來愈大,逐漸明亮寬敞,不禁走入洞中,未料,此時竟是回到自己的家中。
數月後,盧生娶清河美麗的崔姓女子為婦,因為嫁妝豐厚,生活愈來愈好。經過一年,投考獲取進士,自此步入仕途,官運亨通、扶搖而上,展開奮發向上、福禍相倚的人生。他一路平步青雲位居三公,擁有無數良田、宅第、美女、名馬。雖然兩度遭人誣陷受過、貶謫流放,但都被重召回京;尤在第二次身陷囹圄險遭殺身之禍時,向妻子訴說:「我們老家山東有良田五頃,足以讓我們溫飽無憂,我何苦要汲汲營營的追求富貴權位呢?今日被誣陷罹致死罪,就算想要粗衣騎馬在邯鄲路上遊走,也成了奢望。」
於是拿起刀子想要自刎,經妻子阻止才免於受難。而其他被誣陷的同伴均被處死,唯獨他透過中官(宦官)力保才獲減死罪、流放異地。
幾年後,皇帝知道他被冤枉,再次拔擢他為中書令,並賜封為燕國公,至此皇恩榮寵、飛黃騰達。晚年更是子孫滿堂,各個傑出,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最後因病告老還鄉,雖未獲准許,但仍在皇帝的祝福與關切下,離世。
至此,盧生不覺伸了個懶腰,而從夢中覺醒,才發現道士仍在身旁,黃粱飯還沒蒸熟,一切的景物就如睡前一模一樣。
他急切起身詢問道士:「我是在做夢嗎?」
道士回答:「現在你知道你所想追求的人生,就像這場夢一樣吧?」
盧生悵然若失許久,說:「如今我經歷了人生的七情六慾、榮華富貴、寵辱得失、生老病死,我算是徹底明白,先生是藉這個夢點醒我的非分之想,我怎能不受教呢?」最後向道士再三拜謝,離去。
這就是「黃粱一夢」成語的由來,它出自唐朝沈既濟的《枕中記》。
有人說夢是與潛意識溝通的管道。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在十九世紀早期的許多著作中闡述了夢的理論和解析,他將夢解釋為人們內心深處的欲望和焦慮的表現,通常會和被壓抑的童年記憶或想法有關。
在我國各家經典中也有對夢的不同描述,例如我們熟悉的孔子在衰老時曾感嘆地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是一種具有主觀意義的心理活動「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莊子也有「莊周夢蝶」的故事,說明萬物相互流轉。另外佛家對於一切現象如榮祿等,也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闡明世間萬相的空無。
那麼我們的一生,是否也會覺得如「黃粱一夢」呢?
- 短暫的一生,讓人不免有「黃粱一夢」的感覺。
- 「黃粱一夢」的寓意,提示了我們富貴顯達都如夢境般虛幻。
- 無止盡的追求,最終將如「黃粱一夢」。
Bu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