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望中透視慾望本質:〈燭之武退秦師〉

先秦中敘事完備的編年體經典首推《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是其中名篇。文中,燭之武發揮高超辯才,挑撥諸侯間的利害關係,以作為解除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的突圍點。他的攻心術,在今天看來也絲毫都不遜色。

先秦中敘事完備的編年體經典首推《左傳》。全書系統地記敘了整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重要事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著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的文學語言,將當世之事件作了生動的記錄,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

從絕望中透視慾望本質:〈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以高度的文學語言,系統記敘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重要事件,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面貌與政治狀況,是為歷代散文之典範。

燭之武以高超辯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尤善於抓住利害關係,找出突圍點,從而說退秦軍,不費一兵一卒為鄭國解了圍,真是〈左傳〉中精彩的一頁。

故事從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開始說起,兩大國聯手擊敗一小國,那可是如甕中捉鱉的容易,可是,鄭國有遊說高手燭之武穿針引線,搭橋過河,或挑撥離間,讓鄭國贏得喘息之機。
接著我們想問的是:燭之武退秦師的話術是什麼?又,秦師退了之後,從此就當老大哥保護鄭國,還是另有他想?

一人也能退秦師

一、分析高超的攻心術:

燭之武採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先以謙卑之辭取得秦伯的好感,再以「亡鄭」、「捨鄭」的正反論述,分析秦、晉的利害關係,鬆動秦穆公的立場:

(一)「亡鄭」有百害:鄭國離晉近,而離秦遠,滅掉鄭國不過是晉國增加土地。晉國的勢力雄厚了,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晉國現在向東邊取鄭國,將來就向西擴大邊界,西邊正是秦國,所以亡鄭對秦只有害而無利。
(二)「捨鄭」有大利:放棄圍攻鄭國,鄭國將作東道主,隨時供給秦國缺乏的東西,對秦有利。
這種「正反論述」,尤其抓住了秦穆公只為本國謀取最大利益的自私心態。而遊說之辭不用「晉國」而用「鄰國」,雖委婉曲折,但指涉對象昭然若揭,句句在理,又處處表現出是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因而成功說服秦伯,實現了「退秦師」的目的。

從絕望中透視慾望本質:〈燭之武退秦師〉

二、攻擊要害的離間語

秦、晉之間確有芥蒂,使燭之武有「挑撥」的條件:晉惠公曾經答應給穆公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晉,晚上就在焦瑕築城防禦。這件背信的事,一直是秦穆公耿耿於懷的。燭之武熟悉天下八卦,借用了此事,刺激秦穆公,致使秦穆公轉向,實是深刻了解各諸侯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
故事的後來,晉文公以「不智、不武」,決定放棄對抗秦師,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鄭國也脫離了險境,燭之武順利地以一人退秦師,為說客打下下一頁精彩的口舌戰。

後來的後來:秦穆公真正的野心

該文中沒有提到更後來的事——更後來,秦國雖然退師,但留下戍守鄭國的軍隊,其實是暗伏的間諜,過了兩年之後,想裡應外合,一舉破鄭。沒想到出了愛國商人弦高,都說商人無祖國,可弦高卻把自己販賣的牛羊殺了,假意犒賞秦師,爭取緩衝時間,一面讓鄭國有所防備,另一面也指出秦國秘密進軍的行動,已被識破,致使破鄭行動功虧一簣。

從絕望中透視慾望本質:〈燭之武退秦師〉


秦穆公的圍鄭、戍鄭,實是為長遠的破鄭、東進的野心。原來,被燭之武說服的秦穆公,意圖根本不再當下,實則在為往後問鼎中原,有更深層暗黑的豺狼之心。

讀完本文,還是不得不佩服「說客」在春秋戰國中,穿梭來往,用語精妙,直透人心,或可說,有了燭之武一類的人,春秋舞台,才能顯得那樣驚心動魄,精彩紛呈,波瀾迭宕。他們總是能在絕望中,穿透慾望,看見事情的本質,留得生機。
所謂道德、利益之辯,也在這些詭譎的勾心鬥角中,更張揚發展了兩者不同的調性,我們在煙火人生中,過著小日子的同時,其實也捲在道德、利益的辯證裡,並選擇出大我、小我的路途,終也在每一次謝幕的時候,看見一截真理的完成。

黃承達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