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的孫敬和戰國蘇秦,這兩個人用對己嚴苛的方法、讀書不懈,經後人結合、濃縮了他們的事蹟,用「懸梁刺股」(梁今作樑,股是大腿)這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發憤苦讀的經歷。孫敬和蘇秦,最終他們都完成了理想,但這種奮發向學的方式,在現今的社會中恐不復見。但我們相信每個抱持相同精神,用不同的方式鞭策自我、努力向上的人,都會獲得種種不同的人生成就。
懸樑的由來
先說孫敬,他是一位讀書不輟(ㄔㄨㄛˋ)、非常好學的人。
他長年苦讀幾乎沒有休息,有時讀到深夜,睏倦到不免打起瞌睡,他為了克服這種情況,遂將繩索繫於屋頂的橫樑上,再把繩索的另一端綁在自己的頭髮,只要他打瞌睡,繩子就會拉扯頭髮,繩拽頭髮的疼痛,就會幫他驅趕了瞌睡蟲,也因為沒有可以舒服睡覺的姿勢,只能逼著自己繼續讀書。
他在年復一年專注的苦讀後,終於成為飽讀詩書、非常有學問的學者,這就是「懸樑」的由來。
這個故事的相關文獻出自北宋.《太平御覽》中記載《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ㄨˋ ㄇㄟˋ,睡覺),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常閉戶,號為「閉戶先生」。
《三字經》也寫道:「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闡揚刻苦向學、自我砥礪的精神。
註:《三字經》將數千年積累的文化內容,包含國學、歷史、自然、哲學、人倫……予以濃縮精煉,並用琅琅上口、富於韻律節奏的三字句啟蒙幼童,涵養他們刻苦求知的精神。
至於「刺股」的主人就是戰國時的蘇秦。
傳說蘇秦(洛陽人)師從鬼谷子,學成後遊說秦國多年,但始終未受秦王重視與採用,致使他資用空絕,只能窮途落魄地歸返洛陽。《戰國策.秦策》記載了當時蘇秦返家的情景。
他——身上穿的黑裘都已磨到破爛,帶去遊說的百斤黃金也已用盡,拖著疲憊的身體,穿著草鞋、揹著書本、擔著袋子,臉色黝黑枯槁、貧困潦倒地一步步走著回家。
千辛萬苦的蘇秦進了家門,妻子正坐在紡車前織布,但她頭也不回的繼續織布。
他餓得難以忍受,轉向嫂嫂討碗飯吃,嫂嫂卻不願幫他煮。就連父母,也不願跟他說話。
傷心的蘇秦深深感嘆,為什麼在失敗後,妻子就不認他這個丈夫,嫂嫂不認他是小叔,連父母也不認他這個兒子,這都是因為遊說秦國失敗所造成的啊!(後來蘇秦改弦易轍,把策略轉變成為遊說六國共同抗秦的「合縱」政策,與張儀遊說六國分別親秦的「連橫」政策,並為戰國極為著名的策略)。
於是,蘇秦當夜就將藏書全部拿出、連夜細讀,尋得擅謀略的《太公陰符》,開始背誦,細細揣(ㄔㄨㄞˇ)摩鑽研、奮發苦讀。
為了克服夜裏疲累造成的瞌睡,蘇秦準備了錐子,只要打起瞌睡,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讓疼痛逼使自己不再睏睡,但血跡往往流到了腳踝。
蘇秦一心想著:只要學有專長,君主豈有不以重金華服,尊榮禮遇卿相大臣的呢?所以堅持信念,夜以繼日地苦讀。
晃眼一年過去,他終於融會貫通、掌握書中的精粹。蘇秦高興地說:現在終於可以出發前往說服各國(合縱六國)了。
蘇秦從燕國開始遊說,獲得燕文公認同。到趙國,又獲得趙肅侯大力的支持。接著說服韓、魏、齊,最後成功地打動楚威王,完成六國合縱盟約。各國公推蘇秦為盟約長,身佩六國相印、共同抗秦。
接下來的發展呢?
依據《史記》記載,蘇秦完成合縱聯盟的任務後,要從楚國北返趙國、向趙王覆命,途經洛陽老家。
這時候,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各國諸侯派專使護送,更有儀仗、騎馬護衛一路相隨,大批財物與車乘圍繞著蘇秦座車,旌旗蔽日、彷彿國君出巡。
周顯王得知消息後,驚怕不已!連忙派人清掃街道,遠至郊外親迎。
他的弟弟、妻子、嫂子更是趴跪地上,不敢仰視,只敢偷偷看著他、等待他取用食物。
蘇秦笑問他的嫂子:為什麼先前妳那麼傲慢無禮?現在卻是如此地謙卑恭敬?嫂子在地上匍匐(ㄆㄨˊ ㄈㄨˊ,趴在地上爬行)向前,並將臉貼在地上朝拜:因為你現在地位尊貴又富有啊!(——成語「前倨後恭」之由來)
蘇秦感嘆地說:
同樣一個人,在貧賤潦倒時,連父母也不承認這個兒子;權貴富有時,親朋無一不敬畏、懼怕他。
由此可見,人生世上,權勢富貴怎麼能夠輕忽啊!
接著他又反思:假如當時我擁有城郊良田二頃,或許我也跟他們一樣,只求安於現狀、目光短淺地看待世事。
我又怎會身配六國相印,成就今天的我呢?
這樣一想,蘇秦釋懷了。於是他將身上錢財分贈給了家人、宗族和朋友。……
最後,我們可從兩千多年前孫敬和蘇秦的故事,啟發我們自己:做任何事情時都應抱著「懸樑刺股」的精神,朝著目標,堅定地努力不懈。
一日一成語,可以擴大、深化我們的歷史視野,並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人生成功的經驗。
- 做事情應抱著「懸樑刺股」的精神,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不懈。
- 「懸梁刺股」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學得前人發憤向上、勤學不怠的精神,進而實現理想。
- 不論何人,只要抱持「懸梁刺股」的毅力及精神,一定能夠創出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