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清明

根據古書的記載:「春分」節氣後的第十五天為「清明」,是第五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對於這個重要節日,歷代諸多文人都藉此抒發自我內心的意念,許多詩篇我們也都耳熟能詳。

時序進入四月,有一個重要節日是大家所重視的,那就是清明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古書的記載:「春分」節氣後的第十五天為「清明」,是第五個節氣,約在每年國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今年的清明節為四月四日)。

歷經寒冷的冬季,許多事物都顯得蕭條而衰退。但是,四月則不然,處處充滿春天的氣息,天氣變得暖和怡人,陣陣的春雨喚醒了沉睡的大地,花草樹木開始萌芽,並且蓬勃生長。「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是古人留下來的說法,至今依舊適用,所謂「氣清景明」,說明了大地欣欣向榮,充滿無限生機。

清明節的習俗頗多,例如:掃墓、掛紙、踏青、插柳、鬥雞、拔河、賜火、盪鞦韆等,在在顯示老祖先的智慧與情趣。其中「掃墓」尤其受到重視,《論語‧學而篇》提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便是說明華夏民族不忘本的純樸心念,也因為這樣的傳統美德,讓社會更為安定、民風更為敦厚。

對於這麼豐富而重要的節日,歷代文人一定會藉此抒發自我內心的意念,大家耳熟能詳的便屬唐代杜牧的〈清明〉:

話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明了在外遊子的孤寂心情:清明節到了,本該與家人一起掃墓或出遊,誰知卻在他鄉落單,在春雨的「陪伴」下,還得隻身趕路,想要找個歇腳的地方,但天不從人願,心裡自不免百感交集。同樣以清明為素材,描述羈旅的還有唐代劉長卿〈清明後登城眺望〉: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兩位詩人都以「遙指」簡單的兩個字,表達內心的惆悵與無奈,算是巧合吧!再看看宋代歐陽修〈阮郎歸〉:

話清明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古代婦女居於深閨,難得春暖花開出門踏青,聽聞馬鳴悠悠,觀賞青梅、綠柳、蝴蝶、百花、綠草,春意正濃,煞是愜意。盪畢鞦韆,舒展婀娜,慵困之際,不自覺看到樑上的雙燕,應該也是自我心靈的寫照吧!最後來欣賞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對酒〉:

話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前四句描述清明掃墓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將紙灰形容成「白蝴蝶」,增添幾許春天繽紛的氛圍。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向晚的墓地又變回原本的荒涼與淒清,在白日因追思先人而「淚血」的兒女,也收拾起悲傷的心情「笑燈前」。作者有所感慨與嘆息,因此,奉勸世人需把握當下、及時行樂,而「一滴何曾到九泉」正是真性情的流露。

無論是萬物潔齊的清明、慎終追遠的清明、習俗眾多的清明、抑或文人筆下的清明,都顯現清明節的多元與蘊意,值得大家仔細玩味。

林 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