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找不到符合條件的結果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 中讀網
    • 網站地圖
  • 影音
    • 影片專區
      • 經典文化
      • 詞學
      • 現代文學
      • 優化人生
      • 生活趣味
    • Podcast
      • 經典文化
      • 床邊故事
  • 思想
    • 思想通論
    • 諸子百家
    • 兩漢思想
    • 魏晉玄學
    • 隋唐佛學
    • 宋明理學
    • 明清氣學
  • 賞詩
    • 詩歌發展史
    • 通論
    • 相思情愛
      • 愛情詩篇
      • 知己厚誼
      • 去國懷鄉
    • 詠物寄興
    • 田園山水
    • 社會寫實
    • 邊塞詩
    • 食在滋味
      • 飲食詩篇
  • 讀詞
    • 詞學通論
    • 晚唐五代詞
    • 北宋詞
    • 南宋詞
    • 元明清詞
  • 語文教育
    • 議論
    • 抒情、記事
    • 遊記
    • 歌賦、戲曲
    • 奏議、序跋
    • 傳奇、章回小說
    • 文化教材
  • 成語
    • 筆劃檢索
    • 常用成語
  • 經典故事
    • 愛情悲喜
    • 家庭婚姻
    • 奇幻冒險
    • 犯罪懸疑
    • 恐怖玄怪
  • 床邊故事
    •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 生活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話故事
  • 當代紀事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公佈欄
    • 投稿園地
  • 約稿
  • English
中讀網

《西遊記》的「四聖」配五行

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被稱為《西遊記》中的「西行四聖」,如果加上觀世音點化的龍馬,那就成了「五聖」。而由於想要掌握《西遊記》的大旨,就要知道唐三藏師徒四人在「五行」中的有生有剋、有補有濟,所以究竟是「四聖」或「五聖」?涉及「五行歸屬」到底是「四聖配五行」或「五聖配五行」的問題。

  • Lily編Lily編
  • 2025 年 3 月 5 日
  • 奇幻冒險
怎麼讀《西遊記》?――孫悟空與「心」
《西遊記》的「四聖」配五行

《西遊記》的主角,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被稱為「西行四聖」,如果加上觀世音在鷹愁澗所點化的龍馬,那就成了「五聖」。唐三藏師徒四人在「五行」中各居其位、各盡其分――「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彼此間有生有剋、有補有濟,這是掌握《西遊記》大旨的一個切入點。但究竟是「四聖」或「五聖」?涉及「五行歸屬」到底是「四聖配五行」或「五聖配五行」的問題。

民國初年的學者胡適,反對《西遊記》與「五行」的相關性,認為《西遊記》是善諧謔而「放浪詩酒」的大文豪所作,只有「斬鬼的清興」而「無金丹的道心」。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龍馬」不應列入五行中,它只是唐三藏西行的腳力而已,不是「徒弟」――它本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因忤逆、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貶到鷹愁澗,並經觀世音菩薩點化,成為唐三藏的座騎;而唐三藏師徒四人,唐僧屬水、八戒屬木、沙和尚屬土,孫悟空則兼含金、火兩行。

龍馬列為「五聖」嗎?

《西遊記》的「四聖」配五行

縱觀《西遊記》,龍馬有什麼重要性呢?
它的場子,只在寶象國黃袍怪(奎木狼)禍亂時,由於孫悟空已因「三打白骨精」,被唐三藏寫下「貶書」斥逐並回到花菓山當美猴王;而沙和尚與豬八戒又一個被捉、一個竄逃,唐三藏則被誣變成老虎,在舉目無援下,白龍馬才化身成為宮娥入宮,想藉舞劍刺殺黃袍怪,最後受傷敗回,只得力勸豬八戒去尋回孫悟空拯救救師父――龍馬這才有了些許發揮空間。
不過黃袍怪被收服,又並非龍馬的功勞,而是驚動了天上二十八星宿出動,始歸得本部的。所以龍馬真要列入「五聖」,分量也未免輕了些。

「四聖」如何配五行?

《西遊記》中常出現的「金公」、「木母」,從小說文本中可以明確知道,「金公」是悟空,「木母」是八戒,所以悟空屬金、八戒屬木,絕無疑義;而書中又八次出現「黃婆」,地指沙和尚也是可以確定的,我們從第58回〈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的情節中,可以獲得印證。

● 沙和尚屬「土」行

當唐三藏一行人到了西梁女國,唐僧、八戒誤飲了子母河的水,肚痛難忍,即將臨盆,必須往聚仙庵(破兒洞)取得「落胎泉」才能消解。
孫悟空先去,但遭到如意真仙的留難,無法取水,只好請沙和尚幫忙。最後是沙和尚成功取得落胎泉解決此一危難,這正應合了回目的「黃婆運水解邪胎」。
在五行中,土色屬黃,而沙和尚出身「流沙河」,「沙者土也」,自然與土相關。此外,沙和尚「晦氣色臉」,臉上藍靛色,「青不青,黑不黑」,一臉病容樣,也與面色暗黃近黑相當,屬土也是說得過去的。

● 豬八戒屬「木」行

在五行中,「木」是可曲可直的,能夠自由向外、向上延伸地發展,只要有充分的陽光與水分,就可草樹紛披,蔚蔚其盛,可以說是具有相當大侵略性的。

《西遊記》的「四聖」配五行

豬八戒原是看守天河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而被貶下凡塵,卻誤投豬胎,這就註定了他在西行的過程中,與美色、情欲的「不解之緣」。在《西遊記》中,如「高老莊為婿」、「四聖試禪心」、「西梁女國招親」、「濯垢泉蜘蛛精」等災難,基本上都可以看出他的本性。他是世俗欲望的代表,對外在的物質誘惑,幾乎沒有抵抗力,而情欲就是他與生俱來的弱點。這也使得豬八戒在後世幾乎成為色欲與情欲的象徵,閩南人經常將好色之徒說成「豬哥」,也是由此而來。

豬八戒的性格,貪吃懶做、畏難避禍,愛佔小便宜、藏私房錢,屬於見風轉舵、隨遇而安的一種人,連他自己都承認,「自小生來心性拙,貪閑愛懶無休歇」,這與他的「豬」的「本相」也是相當吻合的。

豬八戒的世俗味最濃,在西行成員中,是最沒有「道心」的,也幾乎呈顯出塵俗之人的種種缺點,事事都以自家的利害關係為優先考量。他只要一遇到困難險阻,就會嚷著要「分了行李」、「散夥」回高老莊去,而一遇到外在美色的誘惑,也就「眼不轉睛,淫心紊亂,色膽縱橫,扭捏出悄語」,想還俗入贅,渾然忘卻取經大事了。

豬八戒雖自謙「心性拙」,但其實也沒有一般人想像中的那麼「愚笨」,他其實相當具有小聰明,懂得為自己作打算。化到的齋飯,總是先飽個自己肚腸;經常見縫插針、搧風點火,抓幾個孫悟空的把柄,在唐三藏面前說孫悟空的「壞話」。孫悟空在「三打白骨精」後被唐三藏斥逐,豬八戒的火上澆油,顯然就是決定性的關鍵。唐三藏向來認為豬八戒是「兩個耳朵蓋著眼,愚拙之人」的,「那獃子生得狼犺,又不會騰那」,所以對豬八戒特別憐惜、眷顧,連重話都沒說過幾句。
這也不是說豬八戒有什麼歹毒的心腸,存心想陷害孫悟空,就是圖得一時的口快,想要展現一下自己的見識、逞一下威風,好讓師父瞧得起而已,這種人在凡俗間可以說舉目皆是,不足為奇。偏偏唐三藏是個「水性」的人,胸無定見耳朵軟,原本還相信孫悟空的說詞,經豬八戒一攛掇,就又改變了主意。

● 唐三藏屬「水」行

唐三藏的來歷是相當不凡的,《西遊記》中說他是如來佛祖的二徒弟「金蟬子」轉世,「金生水」,自無疑義,而他的出身,也是與「水」有關的。

《西遊記》的「四聖」配五行

唐三藏的父親陳光蕊,考上狀元後,授「江州州主」,因遇盜賊被「劉洪」殺害(後為「龍王」所救);他的母親殷溫嬌已懷有身孕,不得已從賊,生下唐三藏(陳玄奘)後,為避免被劉洪殺害,將他放生於江邊,為金山寺法明和尚所救,取名「江流」。可見從父親一輩到他,都和「水」關係密切。尤其「江流」二字,最富象徵意義。
在世界各文明中,「水」都有「再生」的意義,如西方基督教摩西的傳說、中國周朝始祖后稷(棄)的傳說,都是曾經被放流於水中,然後取得新生。陳光蕊入水得生,陳玄奘因水獲救,他們的新生都和「水」具有淵源。而且在「五行」中,「水」為萬物之母,這也符合唐三藏的「師父」身份。「水」能「潤下」、滋養萬物,所以無論是桀傲不馴的孫悟空、貪婪懶惰的豬八戒、沉默老實的沙和尚,都能在他的慈悲力量感染下,最終修成正果。

「水」的特質――《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看似柔弱,卻又無比堅強。唐三藏也不乏像「水」一樣的特點,動輒因事感發,展現軟弱的一面,像是每遇妖魔作難,就不免猶豫不決,動輒唉嘆、流淚,抱怨「徒弟,似此艱難,怎生拜佛」的言語;但是,唐三藏道心的堅定卻也是不容置疑的。一心西天取經,雖遇種種困頓挫折,面對欲望誘惑,都不為所動,雖然曲折婉轉,有時涓滴細流、有時沛乎大川,都始終朝著既定的方向前行,既柔弱又剛強,正合乎「水」的性質。

● 孫悟空屬「金」、「火」兩行

《西遊記》的「四聖」配五行

從孫悟空是由「石卵」誕生的角度言,石是土之堅厚者,「土生金」沒有疑義。孫悟空頭戴金箍、手執金箍棒,被鎮壓於五行山下時只能吃鐵丸子、飲銅汁,所以《西遊記》中「金公」專指孫悟空。而孫悟空也正如關漢卿所說的「銅豌豆」,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有再大的外在壓力,都無法使他完全屈服,他的執抝、頑強,正是「金性剛強」。又,「金」屬西方,屬秋,肅殺之氣濃厚,因此他在西行路上,血腥、殺戮之氣甚重,也正是他屢遭唐三藏斥逐的原因。

孫悟空的本尊是一隻猴子,猴子渾身皆毛,唯屁股紅通通的一塊無毛,但自己看不見,所以說「猴子不知屁股紅」。這「紅」,自然也與「火」能扯得上關係。在金角、銀角一難中,孫悟空欲拯救豬八戒,混入了蓮花洞,化成小妖,卻被豬八戒認了出來,原因是「你雖變了頭臉,還不曾變得屁股,那屁股上兩塊紅不是?我因此認得是你」,害得孫悟空只能去廚房用鍋底將屁股抹黑。這雖是《西遊記》的戲謔之筆,但卻也隱隱然道出孫悟空與「火」的關係了。

此外,猴子本性的急躁、好動、易怒,也分明就是一種火爆性格。孫悟空遇到妖魔鬼怪,總是一眼看破,不由分說打將下去,也常被「氣得抓耳撓腮,暴躁亂跳」,這就是「火」的「炎上」性格使然。就連學習騰雲駕霧,也是「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因此須菩提祖師才針對他的本性,傳給他「觔斗雲」,並且需要緊箍咒來約制他的毛毛躁躁、動靜不一性子。

《西遊記》的「四聖」配五行

再說到孫悟空最鮮明的體貌標誌:「火眼金睛」,便是悟空兼具「金」、「火」兩行的最具體證明。這雙眼睛,是他在老君的八卦爐中煉就的。

《西遊記》說「八卦爐」是按八卦方位設定,孫悟空屬「金」、「畏火」,只能躲在「巽」位,「巽」屬「木」而「木能生火」,能讓孫悟空獲得庇護、逃過一劫;但畢竟「巽」位多「風」,雖無火而有煙,還是在其眼中留下了灼紅的痕跡。
因此,「火眼金睛」的「火」是指眼睛被煙薰得「紅通通」的;「金」是指他眼神如金般的犀利。「火眼金睛」不但能透視千里、辨識神魔,而且「但見面,就認得真假善惡,富貴貧窮,卻好施為,辨明邪正」,在西行路上發揮不少的作用。

   孫悟空原本應是「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不畏水火的,但是所謂的「不畏」,並不是他「水裡來,水裡去;火裡來,火裡去」,都能縱恣自如,發揮神通,充其量只能不為水、火所傷害而已。從「金」的屬性來說,「火剋金」,孫悟空自然是應該怕火的,所以太上老君用八卦爐中的爐火煉化他。但孫悟空本身雖不怕火,身上的毫毛卻是禁不起火燒的。為避免毫毛受損,就必須捻捏「避火訣」,或是使用「護身法」,一旦事出倉促,就難免會被燒得皮毛盡焦。因此,孫悟空在調得鐵扇公主的假扇時,「不曾捻避火訣,又未使護身法,所以把兩股毫毛燒了」;而在遭遇紅孩兒的時候,尤其又是怕煙燻,所以被整得非常悽慘。

不過,捏了「避火訣」之後,神通法力就無法施展,正如同孫悟空雖然可以縱橫四海,大鬧龍宮,但也都要捏「避水訣」,他也坦誠說道,「水中之事,我去不得。就是下海行江,我須要捻著避水訣,或者變化甚麼魚蟹之形,才去得;若是那般捻訣,卻掄不得鐵棒,使不得神通,打不得妖怪」,因此每逢水怪,孫悟空通常都不會親自下水。就這點來說,也是「水剋火」的另一種形式了。

林保淳 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網站累計

  • 867,396 次瀏覽

版權所有 © 2025 中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