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非他能預言?
《搜神記》記載了蔣子文從凡俗到神祇的傳奇。
他從原本縱情聲色、放浪不羈,卻在戰死之後屢次顯靈,或向世人索祭,或要求立廟,逐漸由亡魂化為地方的守護神。
蔣子文是廣陵人,天性放蕩,嗜酒貪歡,行為放縱。每逢酒酣之際,時常自誇揚言:「我骨相清奇,氣度不凡,命中註定死後當成為神明。」
怨魂不散的將軍
在漢末動亂之際,烽煙四起,亂世之中人心惶惶。蔣子文擔任縣尉,某次追捕盜賊至鐘山腳下,只見山間雲霧繚繞,山谷間盜賊嘶吼,殺聲震天。蔣子文披甲執刃英勇作戰,卻不幸額頭遭受重擊,鮮血如注,被眾賊反手捆縛,壯烈犧牲。
蔣子文雖已戰死,然而關於他「顯靈」的傳聞卻在地方廣為流傳。

某天,蔣子文的舊部屬在路上見到蔣的身影,他騎著白馬,手搖白羽扇,身後隨侍環列,氣象森嚴,竟比生前更添幾分威儀。
眾人見狀面色如土,四散奔逃。蔣子文卻策馬追上前來,大聲說:「我將要成為這片土地的守護神,庇佑黎民百姓。你們應當替我宣告,讓百姓為我立祠祭祀,否則將有大災禍降臨。」果不其然,那年夏天東吳地區開始爆發瘟疫,百姓滿是恐懼與無助。於是有人私下偷偷為他設立祠堂祭祀,叩拜祈求庇佑。
不久,地方的巫祝口中傳言:「蔣子文將大力庇護孫氏政權穩固天下,但條件是必須為他建造正式祠廟,若是不從,他將遣出細小如塵的邪蟲,潛入人耳,奪人性命。」隨後果真出現漫天飛蟲,凡有蟲入耳者,頃刻之間氣絕而亡,醫生也束手無策。民間恐慌加劇,人們深信,這正是蔣子文降下的懲罰。――看來,古代讓人死傷遍野的瘟疫,也和今日肆虐全球的病毒似如出一轍。
火災連連,神靈索祭

當時孫權才剛坐定吳國基業,江東局勢未穩,城中百姓仍惶惶不安,他對「蔣子文顯靈」之事心存質疑,只當作無稽之談,不以為意。
不久,蔣子文再度託巫祝傳言:「若不立廟祭祀,就要以大火警告大家。」初聞之時,朝堂上眾臣面面相覷,或竊笑荒誕,或低聲憂懼。
未料幾日之後,果然火災頻仍,一日之內竟有數十處同時起火,烈焰甚至波及宮殿官署,樓閣搖搖欲墜。群臣在驚懼之中議論紛紛:「鬼神若有所依歸,便不會成為厲鬼,不如順其意,以保政權安穩,亦能安百姓之心。」這些議論不斷傳入孫權耳中。
面對內憂外患與頻仍不息的災禍,務實的孫權終於選擇順應民意,下令鄭重冊封蔣子文為「中都侯」,賜予其正式的神祇名號,又封其弟蔣子緒為「長水校尉」,並為二人興建廟宇以供祭祀,將其轉化為官方承認的正神。
自此,災禍也隨之平息,「鐘山」改名為「蔣山」。百姓心懷感恩,紛紛焚香叩首,蔣子文自此成為南京最為重要的守護神,庇佑一方安寧,威名傳誦至今。
轉成民間信仰的守護神
蔣子文的神異傳說,最早流傳於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搜神記》與《幽明錄》。
書中,他戰死後魂靈不滅,屢次顯現於世,時而借瘟疫與災禍展露神威,震懾人間,也終於驚動了東吳的孫權,為其立起廟堂、封侯祭祀,使這位英勇戰將成為信仰的一部分。然而,正史《三國志》並未留下相關記載。
在代代相傳的故事裡,蔣子文的身影愈發鮮明,形象也更加神聖。民間流傳,他後來被改封到地府,成為十殿閻羅之首的秦廣王,手握陰司審判大權,令人敬畏。

《晉書》還留下一段傳聞:
東晉安帝時,當孫恩大軍兵臨建康城下,城中人心惶惶,主帥司馬道子一籌莫展,只得日夜徘徊於蔣侯廟中祈求神助,甚至不惜施行「厭勝之術」,盼望藉著神力來進行反制。這樣的場景,不僅生動反映出亂世之中蔣侯如何成為百姓與將領的共同寄託,更讓他逐漸從地方守護神的角色,攀升為護國之神。時至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下令冊封十座重要的廟宇,其中也包括蔣侯廟,自此地位愈加尊崇。
蔣子文是起源於志怪小說的江南之神,歷經千年輾轉,從民間傳說躋身國家正祀,成為地方的守護象征,當今廟宇建築已經毀壞不復存在,但「蔣王廟」地名一直留存著,並成為南京的重要地標,南京地鐵仍設有「蔣王廟站」,可見在人們心中仍具有保佑福德、庇護土地的象徵意義。
商瑈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