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本文聚焦漢代以前的謠諺,通過譏刺讖語、農務勞動、食色體驗、人物風評、人生經驗五個面向,凸顯古代謠諺的豐沛生命力與多元文化風貌。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上)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譏刺讖語

另外還有譏刺性讖語。讖語似乎與當時的迷信思想關係密切,並於一定程度足以體現百姓對某一政治勢力的厭惡。

例如楚懷王因遭到張儀的欺騙,最終客死秦國,楚人遂與之誓不兩立,從而流傳著「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說法。

此一說法或遭到附會稱其預示了項羽橫渡三户津而擊敗章邯,秦國於是隨之滅亡的史實。但與其說是「應驗」,或許還不如視之為楚人藉以寄托之一種集合衆志的國愁家恨,而近似於誓言。

「譏刺」一般反映出百姓對黑暗世道的不滿和憤恨,例如漢順帝時,就流傳著一首童謠: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鈎,反封侯。
主要是由於大將軍梁冀專權,激起了太尉李固的反對,最終李固被梁冀迫害致死,曝屍街頭,還不允許他人前來收屍。於是就通過「正直君子不得善終」和「邪曲奸佞高爵厚祿」構成之簡潔又充滿張力的對比,深切地揭露了病入膏肓的政治體系。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至漢靈帝時,也能聽到類似的童謠: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㢘,父别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唱出了十分古怪的社會現象:作為文士,沒有學識;人稱孝子,沒有孝行;清高之士,卻粗鄙不堪;威武軍士,竟毫無膽量。豈不荒唐!這首歌就是意圖藉此揭示當時社會在舉拔人才的制度層面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個個名實不相符。但人才是施政的根基,有此亂象,則更遑論國家的治理了!

這些童謠都是通過有違常理的認識,在「常態」與「變態」之不同於預期認知的巨大張力中,揭發整體社會無可救藥的沈疴痼疾,從而反映出廣大百姓的悲哀與無奈。


漢高祖時,則傳聞有兒童在街道上哼唱著無人可解的歌謠:
著青帬(ㄑㄩㄣˊ,下裳),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
不過張良卻聽出這首歌謠,其實是仙童指引修行者進登仙道之途徑的「隱語」。
「金母」即「西王母」,「木公」則是指「東王公」,這大概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也因此使得童謠更襲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似乎處處都暗藏著玄機。

據說漢獻帝時,還有童謠如此唱道:
千里草,何靑靑。十日卜,不得生。
衆人聽了,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事實上,「千里草」與「十日卜」就是一組字謎,將文字構件組合後會分別獲得「董」字與「卓」字,預示了董卓日後將像暴盛的青草一樣侵犯皇權,終究會自取滅亡。如此附會之說,不也體現出人們對董卓亂政的憤恨!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這種現象恐怕也和後世文士對「翻語病」或「反語病」的忌諱,以及詩讖文化不無關係。
「翻語病」或「反語病」要求文士在創作時必須迴避不祥的語詞,譬如「伐鼓」與「腐骨」近似,就應當儘可能地避免使用;詩讖則認為文士在創作時,往往會在冥冥之中預示著將來發生的事。
無論何者,都與預示未來的童謠十分類似,而成為詩歌史中充滿神秘色彩的有趣篇章。


農務勞動


涉及「農務勞動」的謠諺,不僅體現出先民對天地自然的細膩觀察,也是在長期經驗中積累而來的智慧,例如俚語所說的:
黃栗留,看我麥黃葚熟。
黃鸝鳥的叫聲,似乎催熟了園中的桑葚。顯然當黃鸝鳥鳴叫時,差不多就是桑葚熟成的時節了。
而「趨織鳴,嬾婦驚」一說,則俏皮地表示蟋蟀的叫聲,總是使得懶惰的婦女大吃一驚,畢竟蟋蟀鳴叫,意味著紡織工作的展開,懶婦也就無法再享受清閒的生活了!
還有「天將雨,鳩逐婦」的說法,認為如果空中出現斑鳩相互追逐的現象,就表示快要下雨了。

此外,也能通過雲的飄移方向預測天氣:
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馬濺泥;雲往南,水潭潭;雲往北,好曬麥。
這些俚語雖然未必都能悉數應驗,但卻足以反映在早期缺乏精準測算天象技術的年代,人們總是對自然現象特別地敏銳,期望能從中總結出某種規律或徵狀,以裨益於看天吃飯之農事的進行。
尤其這些俗諺都是藉由世俗且質樸的韻語,不斷地以口耳相傳之方式傳承當地的農事經驗,因以避免自然災害和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食色體驗


又有關於「食色體驗」的謠諺,展現出了人們對感官享受的審美追求,而非僅局限於基本的生理需要。例如俚語所言:
四足之美有麃(ㄆㄠˊ,麋鹿),兩足之美有鷮(ㄐㄧㄠ,長尾雉)
為了強調麋鹿與鷮雉的肉質異常地鮮美,俚語特別通過四足與兩足的類型化區分,個別標舉為兩大類型中的佼佼者。如此傳聞,自然會令人不禁想嚐嚐究竟是何等美味,能在兩種類型中拔得頭籌。

還有「寧去累世宅,不去䱥(ㄓˋ)魚額(一種前額美味的魚)」一說,過份誇張地表示寧願拋棄世代居住的祖宅,也無法割捨䱥魚的前額。於是就在價值層面的比較與夸飾手法的運作中,襯托出「䱥魚額」無與倫比的美味。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同時,也有「網魚得鱮(ㄒㄩˋ,鰱魚),不如啗茹(ㄉㄢˋ ㄖㄨˊ,食用蔬菜)」一說,竟然寧願食用清淡的蔬菜,也不願吃鰱魚。就足以表明鰱魚的肉質並不適合作為席上佳餚。

無論味道的優劣,人們往往都藉由通俗直白的語言,記錄了一方水土的飲食經驗。儘管大部分的食材已未必為今人所食用,卻能通過隻字片語,將某一時空之飲食銘刻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引人遐想。

此外,深受漢武帝賞識之善解音律的李延年,曾歌詠一位絕世美人: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姣好的美人顧盼生姿,竟足以令家國傾覆,即便如此,人們卻還是情願一睹芳華,而將家國傾覆拋諸腦後,在在彰顯出了美人超乎想像的姣好程度。漢武帝也感慨說:「世豈有此人乎!」事後得知李延年的妹妹,正是一位能歌善舞的絕世美人,於是備受漢武帝恩寵。
這首歌寥寥數語,在簡單的排比句式中,結合了層層遞進的修辭手法,有力地塑造出美人勾魂攝魄的魅力,並且通過江山和美人的權衡,一再深化美人的「絕世」特徵。儘管全詩未具象描寫美人的姿儀,卻透過觀者的反應,襯托出了美人婀娜窈窕的「美感」。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人物風評

涉及「人物風評」的謠諺,足以體現大衆對某人乃至集體的部分觀感。例如「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的說法,儘管應曜和商山四皓同在朝廷徵聘之列,但應曜卻能堅守個人心志,始終未曾涉足政治鬥爭的名利場中,保持著清高的品格。所以將商山四皓和應曜視為一組參照,藉商山四皓之經歷襯托應曜品格的難能可貴,而成為當時人們對商山四皓和應曜之出處抉擇的一種觀看方式。

漢桓帝時,則由於政治局勢日益險峻,敢於揭露弊端的剛直之士少之又少,其中陳蕃尤以敢言直諫備受三萬餘太學生的推崇,所以產生了九卿直言有陳蕃」、「天下忠平魏少英」、「天下良輔杜周甫等褒美之詞,甚至還被比擬為上古時期的賢臣八元八凱
這些褒美之詞將陳蕃等剛直之士,以句內押韻(此為第四字與第七字)的形式進行政治宣傳,從而構成一種輿論,期望能對各方勢力造成壓迫,以達到改革政治的目的。儘管最終仍舊無法如其所願,但卻為傳統文化中的人臣之道注入了一股精神,彪炳史册。

另外,曾與袁紹共同討伐張燕的呂布,屢屢駕著坐騎赤菟馬馳騁疆場,接連斬獲敵軍將領首級,最終大破張燕萬餘精兵。衆人有感於呂布的剛勇強健,就用「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菟」這句話加以標舉彼此,更足以凸顯呂布和赤菟馬的非同凡響。這些風評文字簡易直白,足以反映當時部分的社會輿情,而成為時代的聲音之一。

人生體驗

謠諺所體現的「人生經驗」,可以刺激人們對此世種種遭遇的思考。例如俗諺所說的: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人性往往因為「愛」而無法相對客觀地審視人、事、物,所以父母不容易面對孩子的缺點,久而久之,小缺點竟長成了大缺點,這也就是所謂的「溺愛」。
所以人們應當通過不斷地修養,使自己不會因為偏愛而蒙蔽了雙眼,儘量做到「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的客觀判斷,這也與孔子所說的「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還有:
雖有智慧,不如乗勢。雖有鎡基(ㄗ ㄐㄧ,農具),不如待時。
「聰明伶俐」和「耒耜利器」固然重要,但關鍵還在於必須懂得審時度勢,否則終將徒勞而無功。
尤其在傳統文化中,從《易經》以來就特別強調「時勢」的重要,畢竟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擺脫陰陽消長的局限,所以審時度勢十分地關鍵,就如同視時而作的農事一樣。那麼,現實人生也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程序化過程,而是充滿著無限可能的冒險之旅了!

另外,春秋時期的齊國人杞梁殖,忠義為國而戰死沙場,妻子痛不欲生,哀嘆丈夫既已逝去,又無長輩需要侍奉,膝下也沒有子嗣得以依靠,至此孑然一身,似乎已經找不到留存於世間的意義,於是哀聲唱著:
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離!
深情足令天地動容,連城牆也都傾頹崩陷。這句唱詞簡單地透過「新知」與「離別」的心境變化,譜出了夫妻二人從相識到分離的時間軸,自然也使人聯想到當下天人永隔的「死別」,於是新知、生離、死別三個人生階段,更彰顯了由樂到悲的巨大張力。妻子最終投水而亡,教人不勝唏噓!

詩歌史遺珠──古老謠諺(下)

也有失意文士,譬如東方朔,歷經十餘年的仕宦生涯,卻始終難以晉升,竟略帶諧謔性質地吟詠道:
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不甘自身遭到埋沒,在世俗之間載浮載沈,不如待在宮城之內,繼續擔任微不足道的官職,如此一來,既無須煩惱生計問題,自己的心也能徜徉於山水之中,而與隱居深林的世外高士沒有區別。
這樣不合時宜的出處觀念被視為詭論,自然引來了不少的抨擊,後世的揚雄就認為東方朔動機不純,玷污了高尚的道德。但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的不斷變遷,東方朔的出處觀念竟對後世造成了更為深遠的影響──譬如「吏隱」、「心隱」等論調。

漢代以前的古老謠諺往往體制短小,文字質樸自然而淺近明白,沒有精心的修辭設計,卻充滿著哲理或深情,因之迸發出豐沛的生命力,可以說是「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如實體現。同時也大致符合「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的觀點,不僅足以發人深省,促進社會教化,還能通過輿情反映某種觀點,從而構成某一時空中的社會切面。所以,儘管這些古老謠諺散布在不同的典籍內,卻是詩歌發展脈絡中不可磨滅的一章,呈現出了傳統社會的多元文化風貌。

林佑澤 博士